命名来源
图片:可可茶1、2号
可可茶(1981年张宏达教授发现的新茶(春季采摘的头几批鲜叶)树资源)是1981年由张宏达教授发现的新的茶树资源,它的命名是根据曾沛先生采集的标本作出的,因其芽叶被浓密柔毛,发表时的中文原名称为“毛叶茶”,在产地被称为毛茶,又因它的芽叶含有丰富的可可碱,遂命名为可可茶。
药理特性
可可茶由于在系统亲缘关系上与云南大叶种茶接近,在生理和药理作用上与传统茶叶有相似,又由于其含有不同于传统茶叶的较高的可可碱,因而在生理和药理作用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可可茶不会兴奋神经,不影响入睡,还能有助于睡眠,提高睡眠质量,这也是可可茶最为独特的一点;而传统茶叶因含有咖啡碱,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在夜晚喝茶过多或喝浓茶,往往影响睡眠,特别是对神经衰弱者、年老体弱者的影响更为明显;
完整的可可茶药理特性内容请点击展开免费阅读..
适制特性
可可茶的芽叶具有浓密的柔毛,茶芽粗大,具有制成高档茶的潜质,特别是制成白毫茶(产自凌云县的茶),已经进行过的可可茶加工种类主要有绿茶、黄茶、红茶(包括红条茶和红碎茶)、乌龙茶,可可茶成茶的内含物丰富,含毫特多,香气正常,有蔗糖香和花香气,滋味强烈,稍带苦味。据广东德高信种植有限公司对可可茶适制特性的试验结果表明:
用可可茶制成的红茶,条索紧结粗壮,油润度好,满身披毫,具有独特花果香,芬芳持久,汤色红浓明亮,滋味浓厚鲜强,叶底匀齐,肥厚明亮 。
完整的可可茶适制特性内容请点击展开免费阅读..
形态特征
野生可可茶为乔木型茶树,栽培可可茶由于修剪采摘,一般为灌木状,无明显主干,树高通常只达0.8—1.2 m,分枝多出自地面根颈处,分枝稠密,树冠呈披散状。可可茶茶芽饱满重实,内含物丰富,长3—5cm,芽叶均密被白色柔毛,一芽二叶平均长10.62 cm,最大叶面积达128.5 cm2,属大叶到特大叶品种;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上面深绿色,中脉基部有毛,下面浅绿色、被短绒毛、不脱落。每667 m2茶园可年产干茶150 kg。
现有品种
可可茶1、2号是由中山大学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共同选育的天然不含咖啡碱的特色茶树资源。其优势嘌呤生物碱—可可碱,高于传统茶树品种,因而在生理和药理作用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效果,饮用后不会兴奋神经,适宜对咖啡碱过敏的人群。2010年9月,可可茶2号在“第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金奖。2012年1月经友好协商,可可茶1、2号植物新品种权让与广东德高信种植有限公司(原英德市德高信种植有限公司)2008年12月被授予可可茶1、2号植物新品种权。
选育过程
从80年代末起,开启了对可可茶的系统研究。通过广泛的化学筛选、无性繁殖、可可碱的遗传稳定性等一系列过程,从单株到株系,结合芽叶的生化成分分析,经过中山大学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们15年的科研实践,终于在154个株系中选育出多个优秀的无性系可可茶品种,这些品种均以不含咖啡碱、含丰富的可可碱、微量茶叶碱为特征。其中,可可茶1号、可可茶2号因优异的品种特性 ,2008年12月2日率先获得植物新品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