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试茶么 > 茶叶知识 > 尚茶

尚茶

它是什么?尚茶是品茶活动。
内容概述:
尚茶

尚茶是一种起始于唐代的品茶活动,在唐代,长安城的贡茶院每年定期或不定期会组织一些品茶活动,研究茶叶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同时,在重大的节日和重要的交流活动中安排一些尚茶活动,按照宫廷礼仪,或朝廷礼仪开展尚茶活动,形成特有的尚茶礼仪。

茶礼

chá lǐ
茶礼
指旧俗缔婚的聘礼。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花花彩轿门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今年这个冬,要寻一个可以端茶礼、结婚姻的好日子,竟是这样难!”
统而言之,无论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2003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的推广、茶宴形式、茶文化对外传播方面,佛教都有巨大贡献。同时,茶礼,茶风也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和重要活动中。尚茶之风由宫廷,演化到宗教,社会各阶层,乃至巡常家庭。

概念

后期一些重要的文化活动,也采用这种形式进行,比如:诗词评比,比赛等,使得尚茶活动从宫廷演进到各种重要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在社会中高层的尚茶之风。 正如茶道精髓中,茶禅一味(佛学概念)和陆卢遗风。

尚茗堂

尚茗堂是唐朝长安贡茶(古代中国朝廷用茶)院(一个做茶膏的院子的鉴赏茶叶的茶堂,是朝廷的鉴赏茶叶机构所属的正式品茶场所。唐代朝廷鉴品茶叶的专门场所,各地选送的茶叶在这个地方进行鉴赏和评定,获得认可的茶叶,朝廷会给出官方的评价,茶叶可以提供朝廷皇室和官员的用茶。
在每年茶叶出产季节,各地的贡茶院会选择当即最好的茶叶,送到长安城的朝廷贡茶院,由贡茶院组织皇室成员,朝廷官员,文人雅士和专业人士形成鉴赏小组,在尚茗堂进行正式的鉴赏和品评活动。选中的茶叶产品,成为皇室和朝廷的贡品。成为贡品的茶叶就成为知名品牌,茶叶成为全国名茶。

大唐茶礼

是盛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盛唐文化所独有的博大、厚重和儒雅妙韵、谦和恭让、和气善达的人文精神。作为中国传统的品茗文化,以“勤俭朴素、清正廉明、和衷共济、宁静致远”为主导茶学思想,是古人文化智慧的结晶。“大唐茶礼”的核心是“禅茶(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一味”,希望通过饮茶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韵律和精神释怀,追求生命与自然的连接。

简介

西安尚茗堂茶品有限公司成立的历史使命是搜集、整理和系统化发源于唐朝的尚茶之风,包括尚茶礼仪,尚茶文化和尚茶风尚。因此,取名尚茗堂茶品。
西安尚茗堂茶品有限公司,立足茶品(茶叶、茶具,茶工艺品),研究尚茶之风。为了明确公司定位,确立名称主体为:(1)尚茗堂;(2)尚茗堂茶品。通过茶品经营,滋养研究工作,通过在茶品界的宣传推广活动,继承、发展和弘扬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尚茶文化。

三境界

(1)寻常喝茶;(2)浪漫品茶;(3)雅致尚茶。

唐朝文人

自古以来,茶与文人就有着不解之缘。饮茶的境界与文人雅士崇尚自然山水,恬然淡泊的生活情趣相对应。以茶雅志、以茶立德,无不体现了中国文士一种内在的道德实践。
文士茶(古时文人雅士的饮茶习俗)是依据文人雅士的饮茶习惯整理而成。文士茶的风格以静雅为主。插花、挂画、点茶(唐、宋代的一种煮茶方法)、焚香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文人品茶更重于品,山清水秀之处、庭院深深之所,清风明月之时,雪落红梅之日,都是他们静心品茶的佳时佳境,文人品茶不为解渴,更多的是在内心深处寻求一片静谧。因而文人品茶不仅讲究何时何处,还讲究用茶、用水、用火、用炭,讲究与何人共饮。这种种的讲究其实只为一个目的,只为进入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文士茶的表演正是反映了文人饮茶的清雅。所用的茶具为青花梧桐滗盂、汤瓯、泥壶。茶叶(铭茶案坊)为“婺绿茗眉”、“灵岩剑峰”。水为廖公泉或廉泉之水。伴着悠然的丝竹之声,身着罗裙的表演者款步上台,温文尔雅,端庄大方,就像是一位女才子。摆好茶具,开始焚香,拜祭茶圣陆羽(唐代茶学家、茶文化奠基人)。然后净手、涤器、拭器,目口用白绢轻轻拭擦茶盏。接下来备茶\洗茶,冲泡时,采用高冲法,加之柔美的“凤凰三点头(茶艺道中的传统礼仪”,茶只注七成满。奉茶之后,先要闻香、观色,然后才慢啜细品。将文人雅士追求高雅、不流于俗套的意境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
表演程序:
文士茶的表演程序为:
1.备具2.焚香3.盥手4.备茶5.赏茶6.涤器7.置茶8.投茶9.洗茶10.冲泡11.献茗12.受茗13.闻香14.观色15.品味16.上水17.二巡茶18.收茶具
中国的“士”指的是知识分子,文士茶,就是文人品茗的艺术。在唐朝,以古都长安为中心,荟萃了大唐的文人雅士和茶界名流,如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画家吴道子、王维、韩滉;音乐家白明达、李龟年等,他们办茶会、写茶诗、品茶论道,以茶会友,整合了大唐茶道(皇赐珍田阁)。据《全唐诗》不完全统计,涉及茶事的诗作有600余首,诗人有150余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创作了大批以茶为题材的诗篇。李白的《赠玉泉仙人掌茶(湖北当阳玉泉山茶叶)(湖北省当阳市特产)》、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白居易的《茶山境会亭欢宴》、杜牧的《题茶山》、柳宗元的《竹间自采茶诗》、温庭筠的《采茶歌(湖北省、江西省赣南山区盛行的地方民曲)》、颜真卿等六人合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联(以茶为题材的对联)句》等等,都显示了唐代茶诗的兴盛与繁荣。
中国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皇赐珍田阁),因为“士”都具有一官半职,特别是在茶区任职的州府和县两级的官吏,因职务之便更有机会得到名茶,甚至比皇帝还要先尝到贡茶,同时也因为他们对茶的感觉细腻,最能体会茶之神韵,加之茶助文思,吟诗作赋笔下生花。所以以“士”为中心形成了唐代三大茶艺之一的文士茶。
大唐文士茶风鼎盛,举办家庭茶会司空见惯。大唐文士茶是长安著名的诗人和茶痴白居易举办家庭茶会,款待诗人顾况、刘禹锡的情景。
文士茶亦称“雅士茶”。雅士茶的“雅”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品茗之趣、二是茶助诗兴、三是以茶会友、四是雅化茶事。文人茶艺对茶叶(铭茶案坊)、茶具、用水、火候、品茗环境有着文人特殊的要求。与会茶友,须人品高雅,有较好修养。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清言对话,是文人茶艺的主要活动内容。
文士茶的风格以静雅为主;文士茶的目的是达到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文士茶讲究三雅:饮茶人士之儒雅、饮茶器具之清雅、饮茶环境之高雅;讲究三清:汤色清、气韵清、心境清,以达到物我合一、忘怀世俗的境界。
文士茶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休闲方式更是他们逃避现实、甚至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好道具。这些文字很漂亮,但做法上太精致,就未免零碎。
1. 临风弄笛,栏杆上桂影一轮;扫雪烹茶,篱落边梅花数点。银烛轻弹,红妆笑倚,人堪惜,情更堪惜;困雨花心,垂阴柳耳,客堪怜,春亦堪怜。
2. 云水中载酒,松篁里煎茶,岂必銮坡侍宴;山林下著书,花鸟间得名句何须凤沼挥毫。
3. 好香用以熏德,好纸用以垂世,好笔用以生花,好墨用以焕彩,好茶用以涤烦,好酒长以用消忧。
4. 问妇索酿,瓮有新刍;呼童煮茶,门临好客。
5. 独坐丹房,潇然无事,烹茶一壶,烧香一炷,看达磨面壁图,垂帘少顷,不觉心静神清,气柔息定,蒙蒙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达摩与之乘槎而见麻姑也。
6. 客散门扃,风微日落,碧月皎皎当空,花阴徐徐满地。近檐鸟宿,远寺钟鸣,茶铛初熟,酒瓮乍开,不成八韵新诗,毕竟一团俗气。
7. 读理义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茶种竹,听琴玩鹤,梵香煮茶,泛舟观山,寓意弈棋,虽有他乐,事不易矣。
8. 白云在天,明月在地,焚香煮茗,阅偈翻经,俗念都捐,尘心顿洗。
9. 世上有一种痴人,所食闲茶冷饭,何名高致。
10. 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旧。
11. 采茶欲精,藏茶欲燥,烹茶欲洁。
12. 茶见日而夺味,墨见日而色灰。
13. 翠竹碧松,高僧对弈;苍苔红叶,童子煎茶。
14. 净几明窗,一轴现,一囊琴,一只鹤,一瓯茶,一炉香,一部法帖;小园幽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
15. 热汤如沸,茶不胜酒;幽韵如云,酒不胜茶。茶类隐,酒类侠;酒固道广,茶亦德素。
16. 半轮新月数竿竹,千卷藏书一盏茶。
17. 垂柳小桥,纸窗竹屋,焚香燕坐,手握道书一卷,客来刚寻常茶具,本色清言,日暮乃归,不知马蹄为何物。
18. 庭前幽花时发,披览既倦,每啜茗对之,香色撩人,吟思忽起,遂歌一古诗,以适清兴。

尚茶文化

尚茶之风源于唐朝宫廷,在宋代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一直延续到今天。中国的茶礼仪,茶文化已经进入我国寻常百姓家,同时,传播到世界各地。作为最健康的饮品,喝茶已经成为最广泛的饮料,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仅限于喝到茶,而且要喝好茶,不仅仅要喝好茶,而且要品茶,品茶成为一种时尚。对于社会的上层人士,精英人群,文化人群,白领阶层,更多的人更将喝茶,品茶与茶文化,茶礼仪结合在一起,在单位,在家庭,在社会活动中,开展尚茶活动,古老的尚茶之风重新焕发青春,融入更多时代信息,尚茶之风在全社会悄然成风。社交活动,商务活动,重大节日,重要聚会中,尚茶成为最健康浪漫的方式!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尚茗堂】提出的文化宗旨是【尚茗堂茶品,享受健康浪漫生活】

佛教尚茶

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和和乐感的,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求多子多孙或保国家安宁。佛人饮茶最早是在晋朝南北朝事,佛教被统治者用来麻醉老百姓。作为统治术,此后历代皇朝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发展,并出现不同学派体系。佛教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它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唐宋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在民间茶礼方面,朝廷茶仪难以效仿,禅院茶礼容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佛教的影响较大。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院经济也有了突出的发展,其中茶叶是重要的内容。
我国茶叶的兴盛时期是唐朝,在佛教的禅宗发展的基础上风盛起来的,由于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
在我国的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特别是在南方寺庙,几乎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有助佛规,这也许是佛教倡茶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在魏晋甚至更早的时候,茶叶就已成为我国僧道修行修炼时常用的饮料了。如:陆羽在《茶经(唐代陆羽创作茶学专著)》中多次引述了两晋和南朝时僧道饮用茶叶的史料。其中引录的《释道该说续名人传》称:“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又摘引的《宋录》称:“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这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僧道已有尚茶之风。
我国寺庙不仅重视茶叶,而且也是生产、宣传、和研究茶叶的中心。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品质。因为寺庙都有一定的田产,和尚不参加劳动,他们有时间、有文化来讲究茶的采造、品饮艺术和写书作诗来宣传茶叶文化,所以,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炒制的。如四川雅安出产的“蒙山茶(四川省雅安市特产)”,亦作“仙茶”,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因其品质优异,被列为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前身叫“乌龙茶”,该茶以寺院采制的最为正宗,僧侣按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名茶。北宋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的“水月茶”,即现今有名的“碧螺春茶”。明隆庆年间,僧徒大方制茶精妙,其茶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安徽省歙县特产)”,是现在皖南茶区所产的“屯绿茶”的前身。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特产)”,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用于佛事活动的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佛教寺院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技术,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寺院内设有“茶堂”,是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另外寺院还专设“茶头”,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用途有三:供佛、待客、自奉。据《蛮瓯志》载,觉林院的僧人待客中等茶、自奉以下等茶、供佛以上等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规矩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堂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学佛的人是时刻都注意学习的,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与学佛、信佛挂钩,以求对佛的尊敬和学佛的长进,这一方式其实是较为有效的,而饮茶也当然地列入了这一范畴。我国的不少佛门圣地、名山寺庙都种有茶树,僧人自采自制,饮茶念佛,修身养性,高龄僧人无数,究其长寿原因,与长期饮茶有关系。
茶礼,又叫“茶银”。是聘礼的一种。清代孔尚任《桃花扇·媚座》中有“花花彩轿门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这些都说明,以茶为彩礼的习俗。在中国各民族中至今仍在流传。在拉祜族婚俗中,男女双方确定成婚日期后,男方要送茶、盐、酒、肉、米、柴等礼物给女方,拉枯人常说:“没有茶就不能算结婚。”婚礼上必须请亲友喝茶。白族男女定婚、结婚都要送茶礼.云南中甸一带的藏族青年,在节日和农闲时,打好酥油茶带到野外聚会,遇到姑娘们便邀请人座,如看中对方,可借敬茶的机会,抢过对方的帽子,然后离开人群,进行商谈,如不同意作配偶,就将帽子拿回。侗族在解除婚约时,采用“退茶”的仪礼。
©试茶么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4339号 在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