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
茶事引导既存在于‘茶学说’中,也存在于茶事活动中,还存在于茶人的心中。
茶事引导如同灯塔,它是茶道中央最高处的光之所在,是一切茶人所趋向的目标;也是无所不在的明亮与温暖,遍及每个茶人直达人心。就如日本人仓泽行洋所说“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茶事引导就是一座又一座的灯塔,它在彼岸,它在此岸,它接引天下饮者走上幸福人生的旅程。
茶事引导的主要外在体现是人在茶礼、茶艺过程中的肢体语言及与茶器并其中的茶叶、水、火等物象共同构成的秩序的美及由此中产生的新的美的物象,此外还有古往今来的诗人们对茶事过程那些美、这些美的赞扬。秩序美来自于一部分茶人们的修炼,其本质是茶人智慧与爱心的体现,当众人在秩序的美的环境及相处过程中感受、领悟到他人(还有,在此时此地不要忘记山中人)的德行而愉悦的时候,即是茶事引导乃至茶道内在精神的体现。(茶叶等物象的美来自于另一部分茶人们的修炼,其本质是也茶人智慧与爱心的体现。)
茶事引导,就是指导你行之有效的修炼,指导你学会“量己之力,尽己之心,成就美好茶汤,与人分享。”
如果,修行让你成就了美好茶汤并使你快乐,那么,与人分享美好茶汤即是与人同乐;而且,与人同乐的时候不会带给其他人任何的人所不愿,那么,就是说,你即是在行道。
茶事引导是同时有着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支撑(一撇一捺写个人),百年树人需茶道,立身行道成茶人。
茶事引导的本质就是一部分人在满足另一部分人的特定物质欲望(对茶叶的形色味香之欲)的同时开启他们的智慧并向他们灌输思想道德,以使众人在共同的审美环境下产生更多的精神趋同意识。
释义
核心本体
负水斋居士说:茶道是建立在客观事物上的茶人的观念,茶道是建立在以饮茶养身和茶事修身两大目的为基础的爱茶人群专有的专业知识体系,它的核心内涵就是“饮茶养身”和“茶事修身”这两个紧密联系的中心目的和思想。当茶人们追求和强调茶事活动中的“饮茶养身”和“茶事修身”这两大功能的作用和意义的时候,就发现这本就是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是引领、指导爱茶人群(众多涉及茶事的相关人,包括种茶的、采茶的、造茶的、喝茶的、品茶的)走向完善人格的方法论体系——这是茶道的二元制核心本体——茶事引导。
内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因为有着茶事引导这个二元制的核心本体,茶道的内涵就像原子核中的质子与中子一样致密的结合,由此中产生的引力吸引着“茶理、茶器、茶艺、茶礼、茶情、茶学说”等六义理以及天下饮者围绕着它们永不停歇的运转。整个茶道体系就是以养身与修身为其内涵,六义为其外延的“哲学”。可以借用伟大的设计师邓小平的一句话把对茶道哲学体系的理解高度概况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智养身与以仁修身。
茶事引导就是广大爱茶人群在走向至善的渐进式修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怀仁启智的方法。(茶道是什么?道即是引导方法,过程即是茶事。合二为一,茶道就是引导茶事过程的方法。)
那是什么?
就是:“仁智相权的中庸之道及由此中折射出来的观念集合——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放射着、闪亮着,闪亮着光芒!
当大宗师与茶人们用智慧来轰击茶事活动的时候,茶道就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自古及今,从未间断的连锁的链式反应),足以让茶成为世界流行三大饮料之一;当大宗师与茶人们用道德来滋养、温暖茶事活动的时候,茶事引导就酝酿出惊人的能量(自古及今,从未间断的炽热太阳的核聚变反应),足以让天下饮者都身心愉悦而容光焕发。
正名
中国茶文化学者陈香白先生曾经提出过意义相近的“茶道引导”这一概念,但是并未对其进行较精确的定义和阐释,尽管他很重视茶道的引导作用,却没有将其作为茶道方法论的的核心来加以研究。
陈香白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和、敬、清、寂四规)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负水斋居士研究茶道体系时,发现茶道之中最形而上学的核心部分,就是关于提倡廉简育德的茶人思想和引导饮者走向人格完善的方法论。在研究前人的茶道思想时,居士批判地继承了陈香白的“七义一心论”,将其中的七义理中的“茶德”与“茶道引导”两概念合二为一,提出“茶事引导”这一概念,并给以定义及阐释。
居士认为:茶事引导,是‘有修行的茶人’著书立说、用以规范茶事活动,对饮茶人群进行礼仪、艺术等精神方面教育以及身体滋养的一系列的方法的中心思想和理论概括。茶事引导,是茶人的认识论的体现,是茶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体现。尽管它常用抽象的方式来暗喻事理,但它依赖于茶人的行为产生的茶器(包括茶叶或茶饮等等)、茶艺、茶理、茶礼乃至茶情、茶学说等物质或精神现象及方法论而存在。茶事引导既需要从茶事实践中总结理论,又反过来指导茶事实践。
方向
茶人方向
茶事引导就是借茶说(清朝学者震钧所著《天咫偶闻》之卷八)事儿,借题发挥。茶是事先预备好了的,题目也是准备要说的。如果谁不懂,就着给他说道说道,关键是要有互动。如果,你是爱茶、懂茶的人,如果你对于茶事有着非凡见解,你就可以借喝茶之事、喝茶之时引导别人。不过,他须是跟你有大致相同的价值取向。如若不同,则需借助很多的茶饮、茶事甚至茶事之外,去慢慢的同化或感化。(成就美好茶汤,与之分享。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观自在则是不需茶饮而进入菩萨的境界的。我们不能哦,我们要经常在一起喝茶一起感悟才能向菩萨的境界接近一点点。)方向相同才有可能成为志同道合的同道中人。反之,则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或是擦肩而过。道不同的原因与人们、人群之间的观念不同(甚至傲慢与偏见或执拗)有关。因此,见解、观点和观念是个问题,不小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与茶人的视角、眼界、境界有关,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观点会随着立场的改变而改变,观点取决于立场,从立场出发到观点可以确定一个方向。沿着这个方向的视野可以远观,走近可以近观,也可更进一步的集中视野成焦点以便微观。此外还有面面俱到的面面观或是坐山袖手冷眼壁上观。
茶人的世界观的不同会导致茶道方法论的不同。有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就必定有唯心主义的茶道;有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就必有唯物主义的茶道。茶人唯心到极点,导致出轻视茶理的“非物”的茶道方法论;茶人的物质主义,导致出重茶理、轻道德的功利性茶道方法论。茶人茶道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不调和必将导致出分裂的人格乃至矛盾的民族性格。如果有不是茶的茶道,那就等于画饼充饥了。这世界真的有人能够画饼充饥吗?
第三比喻:***这里但有一比:茶是一辆汽车,茶是茶道的载体,人是驾驶员。坐上一辆性能良好的汽车,强劲的动力,带给你超迈的激情,向着目标进发,一路风光无限,使人陶醉。但究竟是汽车带你到了你想要的地方呢?还是你把汽车开到了你想要的地方呢?或是没想去哪儿,只是没事儿逛逛。在这辆车中,有人是乘客,有人是驾驶人,驾驶人随身携带一干什物,包括路线图——就是茶艺、茶理、茶器、茶礼、茶情、茶学说。那个人究竟会把同行的人,带向何方呢?是地域呢还是天堂呢?著书立说的人啦!你将意欲何为?听!大雁在天上飞过。
茶事引导既可以成为完善茶人品格的灵丹,也可以成为塑造民族性格的奇方。
茶事引导好比是开启智慧的钥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把钥匙在佛家曰清净,在道家曰无为,在儒家曰中庸。但在茶事中,它有茶人共通的密码曰:‘禅’。禅的本质是悟,悟来自心的灵动。
方向错误的人
一个故事***说到禅悟,这里顺带讲一个参禅打坐走火入魔的故事:某君在网上冲浪发文章,先是看见别人写着“茶引导”,这个某君不知别人引用陈香白“茶道引导”之说时,那个别人漏掉一个字,信手拈来,放进自己的“文章”中,跟着还在“茶引导”后面加一破折号解释其为“茶气功”。真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人云亦云、将错就错、以讹传讹。风马牛不相及,笑煞人也。此君真会联想,想到古人的导引术那里去了!看来是武侠小说看多了,总想有奇缘,得成一种惊世武功。正是:“日思情人不得见,夜梦牝牛嫁牡马。神交不妨刑和律,千山万水涉黄沙。恍惚呢喃缠绵意,醒来唯见湿桃花。莫道马牛不相及,牛b急了还说啥。”——阴阳交合是天经地义嘛。
名家概念之争
陈香白所谓中国茶道精神核心的“和”与其七义理之一的“茶道引导”其实说的就是茶事引导,既是给茶人的共同精神指引,也是茶人的共同精神趋向。
茶事引导为茶道之首脑,“和”乃心中所想而非茶道体系的核心。尽管陈香白立很明确的为太笼统的东东,似乎可以包罗万象。又拿“茶德”与其它诸义理相提并中国茶道精神的立一个核心“和”,他却是要了一个很笼统的东东——论则是明显的关乎形式逻辑的问题,那是概念的属性不同:其它义理多属于反映涉及茶事活动的各类事物的数量范围的“具体概念”;而其所谓“茶德”之“德”太抽象,太模糊,与其所言中国茶道精神核心的“和”都是是从属于茶道引导的反映茶人们的精神活动的属性的“抽象概念”。过分的强调“和”或是“茶德”则势必会导致茶道太过于的“形而上学”,也就是崇末息本、本末倒置。
或许,香白的所说的茶道是指狭义的茶道,所以会无视茶器与器中之至物。如果想要让茶道成为引导个体修养品格、趋向至善的方法、途径,则必先考其本末源流而后方能形神并举。
无论是考本末,还是举形神,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研究茶道作哲学思考的人们必须借助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来弄清事物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因此,我们离不开概念,这对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至关重要。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的要领是分类研究,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总结、演绎,再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总结、演绎……循序渐进的奥秘就是方法的不断循环而不厌其烦。
在“格物致知”的过程中,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种“通过使用抽象化的思维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映其共同本质属性的思维单位”就想要“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那是不可想象的。人类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它的语言形式是最简单的词或词组或其符号。
人类智慧的高妙难道不是观察事物发展的规律之后化繁为简的加以灵活运用来解决人生之所求?《易传·系辞》就曾说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无论是在本书还是全部科学界,我们都可以根据大量的事实来认识到人们对概念的重视,还有概念对于科学和哲学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奥地利哲人科学家“恩斯特·马赫”(1838-1916)在其《认识与谬误》一书中第八章第十节说:“概念的目的是容许我们在事实的纷扰的纠缠中找到我们的道路。”
“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天下饮者何其多!天下茶(中国古代婚俗)事何其多!不把“概念”搞清楚,我们又怎么能够“在事实的纷扰的纠缠中找到我们的道路”?
我们如何在纷扰的纠缠中立定坐标重建茶道体系?其实这些纷扰的纠缠的事实中有两点原本就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是因为几千年来的逐步堆积的附缀,又有众多人来生拉硬拽,试图将它们分离,以至于它们都已面目全非。故而,我们要重新认知它还需时间。但我知道:“心在物焉、物在心焉;一切进程都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有关。”
诚然,能够抽象,可以让我们的思维变得通畅和高效;但是,抽象的概念在我们的语言表达中出现的过多,将会让人理解困难,造成思想交流的障碍。
我们再看看“叔本华”在他的《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中又是怎么说‘抽象概念’的,在第五章第二十六节:
“我们的思维进行抽象的程度越高,我们舍弃的就越多,因而留给思维的东西就越少。最高的抽象,即最一般的概念,也就是最为空洞贫乏的直至最后完全成为一个外壳,如存在、本质、事物、变化等等,就是这种概念——顺便问一下,仅以这类概念编织出来的、仅以这种脆弱的思想外壳为其本质的哲学体系究竟有什么用处?它们必定极端的虚无、贫乏,因而,也就特别令人厌倦。”
我们不必去纠缠叔本华“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体系、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如果一个学术或思想体系,它的核心本质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并且又有诸多的抽象概念将之团团包围,就像是一个人朝着空中用力呼出的一口一口的气,哪怕它再有一个、必须有一个由一些具体概念组成的外壳——总要有一个外延把它们限制、固定住,以便人们可以在广大的虚无缥缈中看到它们。即便如此,它如同一个气球一般的只需轻轻一扎便只剩下一个皮囊而已。
在我看来,一个空空如也的“和”字,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充满中国茶道的本心。何况茶道早已属于全人类而非仅为中国独有。茶道不仅要有一个健康的心脏,而且还得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充满了智慧的博爱之心。
心与“心”不同,前心是心脏,后心是大脑及其心中所想。有了大脑做基础,才有产生出意识的可能。人没头脑不聪明,人无心脏不能活。没有心脏和大脑的茶道怎样生存?放进手术室中靠着体外循化和手术存活?需要器官移植吗?换一个头颅及大脑怎么样?或是像个脑残的人一样的活着?紧急呼救:茶道已经不省人事!
抽象不如形象,形象不如具象,最形象、最具体莫过打比方。
第四比喻: 茶道体系就像有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的生命体。如果把茶事活动比作是躯壳,把‘茶艺’比作是肌肉与六腑,茶器就是骨骼系统,茶礼就是五官脸面皮肤,如果把茶叶比作是心脏,茶理就是血管中循环的血液,那‘茶事引导’就等于是最复杂的神经系统,遍及茶道体系之全身。它当有神经、有大脑(如同人之首脑),在大脑中还有很多的想法,并不只是一个“和”字,它发送指令,你听——(千利休(日本茶道家)曰:和、敬、清、寂;庄晚芳曰:廉、美、和、敬;林治曰:和、静、怡、真;负水斋曰:内心真诚、仪态恭敬,行为适度、神情怡然,茶纯、火矜、器洁、水清,茶事活动凡此八谛。)给茶人,让人们利用各种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来实现营养(精神和物质)的获取。这样的机体中难免会有一些寄生虫般纯粹的喝茶的人,但他们丝毫也不能阻碍强健机体的壮大。在这样的茶事活动中,智与仁就是一对好夫妻。他们的结合孕育出的合子含有全部的养生与修身的遗传密码,必将会发育成长诞生为新的生命。生生不息。茶情是什么?茶情就是他们精气神。茶学说就是造血干细胞,或是给他们做饭用的菜谱,做茶用的,也可以说是他们的画像或照片。
中心之心
智与仁是中心之心
茶事引导是茶道之心、养生修身是茶事引导之心、智与仁是养身修身之心。
把握不住核心是古今茶人通病:高扬茶道却又言之无物,以致茶德无所依,而成为无本之木的千年空谈,至于茶艺则如折杨皇荂易入俚耳。(折杨皇荂fū,典出《庄子·天地》:“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华,嗑然而笑”,意思同宋玉说的下里巴人等低俗小调。)譬如:凤凰三点头(茶艺道中的传统礼仪)。
岂不知韩文公在《原道》中所言:“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譬如:主席、委座、团座、毛主席、毛委员、蒋委员长、我的团长我的团,虽有其座在堂其席在地俯仰可卧叠趺坐可坐然其座席在中虚位以待,须待威望有名之人坐而实之然,上位之人或出农家、革命家、或出草莽、或出豪强。道通何方?德将何往?这是立场的问题,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
茶道、茶德虚位,仁义礼智为之定名,则茶道方能实有所指。不应是萌妹当家而成糊涂茶道,糊涂的萌妹自然是会阻碍茶道乃至人类发展的进程。萌妹真的能够阻碍人类发展的进程吗?我不知。但是,我知道,茶道是方法论而不是激情论!也不是理想状态论。它是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式,它是求解过程方法论。它不是乘除剩余结果论,更不是简单的加法求和论。
第五比喻:“和”不定然会产生,然无“和”则没有之追求。有原因才有结果——有花方有果,花从何处来?花从枝间开,枝从干上分,干从根上生,根岂凭空生,需有播种人。对“和”之追求,就是对某种状态之追求,犹如对“幸福”之追求,不求幸福则不必爱,不求和则不必修炼;爱也不一定就能幸福,修炼不一定就能和(有句俗语叫:人算不如天算。爱情不能当面包。)可是,不爱、不修炼则必无“和”。因为,茶道是一个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有耕耘才有收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句俗语叫:人定胜天。悠着点儿,别钻牛角尖。)
茶道重过程,就像是登山,一路上风光无限,一切美丽景色好心情都属于你,但你永远也不可能把岗岚林泽、瀑布流泉搬到你家里。你家太小放不下,不必沮丧,因为一切美好尽在你心中,在我们心中。
茶事引导就是耕耘天地间,在天下饮者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仁”,生长出“慈爱”之苗,及时耘锄杂草,浇灌出“团结”之花,结出“和谐”之果——幸福的果实——里面有很多的“仁”。
有仁心方有慈爱,有慈爱方有团结,有团结方有和谐。
播下爱的种子,走向全人类共同的幸福与和谐,是茶道的真谛。
茶道,既不是目标论,也不是口号论,更不是吹响了小号就上阵。 茶道是成体系的方法论,是教会人们学会从耕耘到收获的方法论。茶道是合并了很多单方、偏方组成的复方——茶道就是守护人性的良方。
还要打比方吗?最后比喻:
强调和就是喊口号,犹如大人们经常说“好好学习”、努力加油!要考100分哟”。学生问2*5=?;家长老师踢皮球,“爸爸2*5+等于几?”,“问你妈”;“妈妈2*5+等于几?”“问老师去”;老师说“要听讲!背口诀”;学生问校长,校长伸出左手“几个指头?”,“5个”,“校长伸出右手晃晃“几个指头?”,“5个”,“几个手?”,“2只手”,校长两手合掌“几个指头”,学生“10个”,校长“2*5等于几?”学生“2*5=10,二五一十”。这就是方法论胜过口号论。
小假派攀比喊“和”喊了五百年,大东亚也没见共荣。喊也没用,打也没用。想“和”也不能霸道强和。人家不愿意,就是你的方法行不通。大中华礼不往教,想学习的,须带干肉三条、自备马扎儿一个,三八大盖挑膏药的不要。
发现有错别字的欢迎来雅正。争鸣的、正名的、证明、争名的请自己搭台、另起炉灶、新建词条,阐述自己的思想。定当拜领高教。自己建树胜过给别人添枝增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