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试茶么 > 茶叶知识 >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

它是什么?中国茶叶博物馆是浙江省杭州市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茶文化专题博物馆。
内容概述: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分为两个馆区:双峰馆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龙井乡双峰村龙井路88号,占地4.7公顷;龙井馆区位于西湖区西湖街道翁家山268号,占地7.7公顷。两馆建筑面积共约1.3万平方米,集文化展示、科普宣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茶艺培训、互动体验及品茗、餐饮、会务、休闲等服务功能于一体,是中国与世界茶文化的展示交流中心,也是中国首个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1986年7月31日,浙江省旅游局同意筹建“茶叶博物馆”;1991年4月24日,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正式对外开放;2015年5月,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馆区对外开放。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品类别除茶叶之外,茶文化载体包括茶器具、茶书画、茶邮票、茶文化碑帖、茶箱、茶叶广告单、信函、丝茶银行纸币、茶叶运销单、茶叶包装纸、茶庄价目表、茶馆茶号匾额以及茶俗、茶诗、茶歌、茶舞等与茶相关的古代、近现代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存、遗物都成为博物馆的征集和收藏对象。有古今茶叶标本170件、国外茶具349件/套。截至2019年末,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品数为3865件/套,珍贵文物156件/套。

2020年12月21日,中国茶叶博物馆入选“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

价值作用

中国茶叶博物馆

图片: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省杭州市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茶文化专题博物馆)集茶文化收藏、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传播及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是中华茶文化的展示中心,系统收藏茶文物、茶叶文献资料的专业场所,茶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茶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机构,茶艺师(茶叶行业的专职技术人员)的摇篮和传播茶文化的重要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及未成年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没围墙的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没有围墙,一般博物馆给人的感觉都是庄严肃穆的,有一种泱泱经典文化的架子。但茶叶博物馆整个地打通了围栏和围墙,仅在需要阻隔的地带,密植带刺植物,既通透又有效阻拦,营造出一个“馆在茶间、茶在馆内”的生态型无围墙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以天然石材铺就的路面上镶嵌了来源于历代碑石、拓片、名帖、名人书法、绘画作品、陶瓷题记、摩崖石刻中的100个“茶”字或“茶”的别称(如荈、诧、茶、茗等),或行云流水,或浑厚苍劲,或奔放不羁,或古趣盎然,既有书香墨韵,也闻到了浓浓的茶香,茶未至,香先到。不知不觉走完这条名为“双香径”的茶道,一条横贯茶博,颇具茶韵的水系,成为茶博游览的景观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水为茶之母”的主题,力现“茶”与“水”的交融关系。水系利用山势,引进钱塘江活水,从茶博的西北角一直贯通到东南角,与馆外山涧溪流相汇合,以经天然瀑布长年冲刷的天然大岩石驳岸,并在溪底铺就一层鹅卵石,采用深潭蓄水、分层筑坝、涌泉、山涧、溪滩等处理手法,让水流逐级而下,恰似九溪十八涧,形成叠水效应。

植物配置

公园般地博物馆,对周边植物配置进行了精心地处理,不遗余力地利用植物的特色配置凸显主题,将茶文化不断向周边环境延伸。有品种各异属山茶科植物的茶花,能与茶树进行性状比较;有观赏性强且可供泡饮的植物,如绞股蓝、玳玳、大叶冬青、六月霜、枸杞、茶条槭、薄荷、茉莉、鱼腥草、野山楂、玫瑰、桂花、金银花、杭白菊等等。既增加科普性和趣味性,营造出特色植物景观,同时在配置上有层次,又有茶文化特色。徜徉于博物馆,不经意地看去,是个不露人工痕迹的生态公园,但细细观察,每座桥,每个水池都有着诗意般的名字,都蕴涵了生动的文化故事,就连一草一木都具名目,都有文化韵味。
茶博还有一个独特的、开放性的茶树品种资源圃——嘉木苑,这是一个生动的专题性茶树园,展示了100多种千姿百态的茶树品种。许多品种间差异明显,除了寻常所见的灌木型茶树外,还可见到乔木型大茶树,如乌牛早、黄叶早、肉桂、毛蟹、云南大叶等大茶树等等。资源圃还对各种茶树品种的产地、名称、适制茶类等立牌说明,营造出一处鲜活的室外展区。坐落于嘉木苑下的焙香簃在茶叶采摘季节还向观众表演炒茶,展示炒茶技艺和茶叶加工的重要工序,加深游客对茶叶制作工序的了解,是对展厅陈列的补充。

会务接待

中国茶叶博物馆具备多项服务功能,提供贵宾接待厅会议室,是浙江省重点涉外单位,曾先后接待过江泽民李鹏等多位国家领导人和美国前总统、葡萄牙总理等国外元首以及从多社会名流和茶文化爱好者。

机构设置

历任馆长施奠东(1991年3月—1998年12月)
吴胜天(2001年1月—2005年9月)
王建荣(2005年9月任职)。
现任馆长包静。
单位性质中国茶叶博物馆是全民事业单位。
经费来源中国茶叶博物馆由财政补助。
机构设置中国茶叶博物馆内设办公室、陈列资料部、社会联络部、人保部和环境工程管理部等5个职能部门及接待室、展厅班、综合管理班、水电班、监控室等5个下设班组。
人员编制中国茶叶博物馆人员编制85名,在编职工65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30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的8名;中级职称的5名,初级职称的17名。专业人员有茶学专业毕业生,在茶树栽培、茶叶加工和利用等自然学科方面有特长;有毕业于文物博物馆专业的,对博物馆陈列设计、馆藏文物研究等方面有特别了解和深入研究;也有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美术功底,在陈列设计方面有特殊的造诣,通过这些各有特长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化组合提高学术研究氛围。

建筑特色

茶萃厅

图片:茶萃厅

序厅

序厅引导观众进入陈列主题,以10米高的“茶”字水幕墙为亮点,运用流水衬托“茶”字,点出“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动静结合的设计,既象征中华茶文化之源远流长,又诠释了茶与水、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

茶史厅

茶是中国对人类、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要贡献之一。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业和茶文化是由茶的饮用开始的。几千年来,随着饮茶风习不断深入中国人民的生活,茶文化在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长河中不断丰厚和发展起来,成为东方传统文化的瑰宝。近代茶文化又以其独特的风采,丰富了世界文化。茶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饮料,维系着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深厚的情感。
茶史厅以史为线,以千年野生大茶树作为开篇,并辅以大茶树切片、树干标本和茶籽(被誉为东方橄榄油之称)等实物雄辩地证明了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随之从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说起,穿插粗朴的饮器、精美的宫廷茶具、茶文化历史遗迹及历代有关茶的诗词歌赋和茶学专著,以“法相初具的唐代茶”、“繁荣兴旺的宋代茶”、“返朴归真的明代茶”、“走向世俗的清代茶”、“茶叶改良期——民国茶”突出展示了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展示了茶从药用、食用、饮用及对外传播的历史,展览最后以“历史绵延、薪尽火传”作结篇。茶史厅展示内容偏重于茶的历史文化角度,其展示总体色调以沉静为主,为此墙面颜色设计为浅草绿色,版面以土黄为背景,呈现稳重和谐的基本色调。

茶萃厅

茶萃厅根据茶叶制造方法的不同和品质差异,将来自全国各地产茶区的300多种茶样经过特殊工艺处理成真空标本,分为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6大茶类及再加工茶类以茶叶标本一一进行展示,同时配备有专用耳机,通过点击代表各类茶样的按钮,就可以了解各类茶样的产地、品质特征等相关中英文解说。为增加可看性,茶萃厅中央辟有开放陈列区,主要展示各种紧压茶,有金瓜茶、笋壳茶、七子饼茶(云南普洱茶品种)、方砖茶、茯砖茶等等,小的直径不过一、二厘米,大的直径竟超过一米。也有重达360公斤的普洱茶砖,工艺精良,芳香四溢。茶萃厅展览的内容属自然科学类展览范畴,采用简练、明快的色调,墙体色调以白色为背景,展示茶样的展柜为银灰色。

茶俗厅

茶俗厅介绍了中国富有代表性的地域茶俗。以场景真切地叙述着各民族人民饮茶、爱茶的日常生活。如藏族酥油茶饮茶场所、云南傣家竹楼的烤茶(白族的传统茶俗)场景和四川茶馆及明清时极盛的徽商茶庄。以复原或模拟茶俗场景作为展示手段,全部实行开放式陈列。

茶事厅

茶事厅借助茶叶各部位标本、图片、文字等手段,展示了有关茶的培育与采摘、茶的生物形态、工艺流程、冲泡艺术、茶之藏、茶与健康及中国主要产茶区等科学技术内容。为增强陈列的趣味性,一是在“茶的品饮”部分设一个大转盘,转盘一转动,各类茶冲泡所需时间、茶量、茶水比例(用茶量与冲泡用水量的比例)等方面的内容即呈现于观众。二是在展厅中间设计了一套茶叶加工的机器模型,缓缓转动的全套设备展示了茶叶加工的全过程;三是在“茶与水温”这部分,根据陆羽(唐代茶学家、茶文化奠基人)《茶经(唐代陆羽创作茶学专著)》中提出的“三沸”之说,采用提梁壶造型的玻璃缸贮水,设计三个场景,以电流控制其出气最,分别模拟出鱼眼、涌泉连珠、腾波鼓浪三种不同程度的水沸效果图。

茶缘厅

茶缘厅主要展示了中国茶叶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等国外元首及汪道涵、金庸等知名人士视察访问茶博照片及其墨宝,以茶结缘,甘传天下。

茶具厅

茶具厅主要展示历代茶具实物,系统地展示了自新石器时期的陶质水器至清代茶具,分为“唐以前茶具”、“唐代茶具”、“宋元时期茶具”、“明清茶具”四个部分。除展出茶壶、茶杯之外,还包括茶托、茶盏、储茶罐、茶碾、茶匙、茶则等,不仅风格各异,造型精美,称谓别致,取材也很广泛,有陶瓷、金银、锡、铜、玉、漆、琉璃、石质、象牙等。重要展品有五代越窑瓜棱执壶、宋建窑兔毫纹盏、宋龙泉窑青釉壶、清青花诗文杯及托、清红木茶簇、清青玉诗文壶等。

历史沿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茶叶界、文物界、旅游界、园林界对建设以茶为专题的博物馆,深入研究茶文化历史发展,促进茶叶生产和经济贸易,开展特色茶文化旅游,提高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声誉的呼声日渐高涨。
1985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对杭州的城市建设、文化历史、旅游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作了重要指示。杭州市委、市政府根据杭州的历史文化和工农业生产优势,经过反复研讨,提出建设中国茶叶博物馆等4个大型博物馆(其他3个指中国丝绸博物馆、胡庆余堂博物馆和南宋官窑博物馆)。
1986年,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编制、上报《中国茶叶博物馆建设方案》。
1986年7月31日,浙江省旅游局同意筹建“茶叶博物馆”,明确“茶叶博物馆”被国家旅游局列入为1986年度旅游基本建设计划项目。由国家旅游局、浙江省与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出资建造。
1986年9月8日,杭州市计划经济委员会,明确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负责组建班子,筹建中国茶叶博物馆。
1987年4月14日,正值当代茶圣、原农业部副部长吴觉农90寿辰,国内各地著名茶人云集北京。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施奠东局长撰就《关于建设中国茶叶博物馆征求意见书》,率队赴京,吴觉农当即挥毫签名赞同,随后庄晚芳、程启坤(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钱棵、张堂恒、庄任、刘祖生、胡坪等28位茶叶专家纷纷签名,以示赞同。
1988年4月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成立“中国茶叶博物馆筹建处”,由张子华任筹建处主任。在筹建过程中,国家农业部、商业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茶叶学会先后发文下属单位,支持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建设。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及浙、皖、闽、湘、鄂、滇诸省的茶叶公司也为茶博建设筹资100余万元。
1988年8月,博物馆主体工程破土动工。
1990年10月,中国茶叶博物馆试行开馆。经过两年多的施工、布展,博物馆雏形初具,占地2.2公顷,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其中1500平方米的陈列大厅系统地介绍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等内容,另有学术交流、资料库房、贵宾接待、品饮区域等配套建筑。
1991年3月,通过了重点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总投资为500余万元。
1991年3月20日,撤消中国茶叶博物馆筹建处。
1991年4月24日,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正式对外开放。
1998年7月,在浙江省和杭州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3000余万元,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工程竣工,从而使博物馆占地扩至3.7公顷,建筑面积扩至7000余平方米。
2002年1月8日,博物馆实施陈列大楼的改造,基本陈列《中华茶文化展》经改造后于3月30日开放。
2003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茶叶博物馆成为第一批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之一。
2004年5月,杭州市人民政府投资1200余万元,中国茶叶博物馆实施环境整合工程。整合后的博物馆占地4.7公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发展成为一座生态型全开放式休闲博物馆。
2015年5月,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馆区对外开放。
2022年12月20日,中国茶叶博物馆重新开放。

获奖/荣誉

时间所获荣誉
2003年基本陈列参加了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荣获2001-2002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07年5月24日中国茶叶博物馆被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2020年12月21日中国茶叶博物馆入选“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
2022年中国茶叶博物馆的“绿色黄金17-19世纪中国和欧洲的海上茶叶贸易 ”荣获第十六届(2021年度)浙江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
2022年6月入选浙江省博物馆(纪念馆)名录(2021年)。
2022年11月被评为浙江首批公共文化国际交流基地。

馆藏文物

文物综述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品类别除茶叶之外,茶文化载体包括茶器具、茶书画、茶邮票、茶文化碑帖、茶箱、茶叶广告单、信函、丝茶银行纸币、茶叶运销单、茶叶包装纸、茶庄价目表、茶馆茶号匾额以及茶俗、茶诗、茶歌、茶舞等与茶相关的古代、近现代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存、遗物都成为博物馆的征集和收藏对象。有古今茶叶标本170件、国外茶具349件/套。截至2019年末,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品数为3865件/套,珍贵文物156件/套。

藏品来源

建馆之初,从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流通中心、北京文物商店、浙江省博物馆以及各县市博物馆调拨大量茶具及与茶相关的文物标本,如1989年5月16日故宫博物院调拨给博物馆3件清锡刻花茶叶罐;1989年12月5日浙江省博物馆调拨给博物馆大清嘉庆年制款五彩人物纹盖碗1件、宋龙泉窑青釉茶壶1件、宋建窑黑釉碗1件、宋吉州窑黑釉碗1件、宋青釉瓜棱执壶等14件茶具;1990年4月7日故宫博物院调拨给博物馆清宫廷贡茶(古代中国朝廷用茶)“向质卿制”普洱方茶饼1块、清小阴纹茶1瓶、清小凸花茶1瓶、清小种花香茶1瓶、清光绪款黄地绿龙纹寿字碗1对、清光绪款粉彩过枝瓜蝶纹盖碗1对等。
建馆后,通过调拨、征购、捐赠、拍卖等多种渠道逐步建立了以茶文物为主要特色的藏品体系。

重要藏品

南朝青釉点褐彩碗高4.6厘米,口径10.8厘米,底径4.5厘米敞口,弧腹,平底。白胎,器身施一层薄薄的青釉,伴有自然的开片现象。口沿一圈点褐彩作为装饰,器内底刻莲瓣纹。南朝时期,瓷器流行以褐彩作为装饰,同时受佛教文化影响,陶瓷上大量出现以莲瓣作为装饰。东汉时期成熟瓷器在浙江上虞一带烧制成功,两晋南北朝,越窑青瓷发展迎来第一个高峰。与此同时,饮茶之风已沿长江传播至江南一带,越窑中的茶器如盏托及碗也渐渐多了起来。
明金钱如意紫砂大壶高29厘米,宽24厘米。壶身刻有“瓦瓶新汲龙泉水,纱帽笼头可自煎”诗句,落款为草书:“丁卯年,用卿”,制作年代应为明崇祯十年(1637年)。陈用卿,明代天启崇祯年间人,据“阳羡名陶系”称其书刻为“落墨拙而用刀工”。此壶作者当年与时大彬齐名而年技俱后,不失为一代制壶名师。陈用卿壶存世很少,弥足珍稀。
清乾隆青花庭园仕女图茶海口径46厘米,底径31厘米,高6厘米。茶海由承盘和漏板两部分组成,茶海系功夫茶具之一,其上放置茶壶、茶杯,便于浇淋茶壶时使茶水不外溢。此茶海系从法国购回,保存完好,器型硕大,在国内茶具中实属罕见。
民国象牙卷荷双龟茶则长14.5厘米,茶则是用来量茶入杯的器具,自品茶出现,量茶入器成为煮茶、点茶(唐、宋代的一种煮茶方法)及泡茶的重要环节,茶则应运而生。一般茶则以陶瓷、木质、竹质为多,以象牙、犀角、羚羊角制成的茶则较为少见。
东汉原始瓷灶高11.7厘米,长15.0厘米系陪葬用的明器。由火膛和烟囱及灶体组合而成,灶体上再承一双耳釜及敛口釜,是东汉时期灶台的真实写照。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期饮茶已在南方四川一带的士人之间流行,不过当时基本上以煮茶为主,称为“茗粥”。
唐白釉煮茶器茶碾高4.5厘米,长18.3厘米,宽4.6厘米碾轮:直径5.0厘米盏:高3.0厘米,口径9.9厘米,底径4.0厘米托:高2.0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3.7厘米茶炉及茶釜(古代烧水器具):高8.9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6.0厘米此套白釉茶具出土于河南洛阳,系明器,由茶碾、茶炉、茶釜及茶盏托组合而成。此茶碾为瓷质,碾槽座呈长方形,内有深槽。碾轮圆饼状,中穿孔,常规有轴相通。碾槽及碾轮无釉,余皆施白釉。碾好后的茶末(茶叶的碎末)需放入风炉上的茶釜中煎煮。此白釉风炉及茶釜系煮茶用器,风炉呈筒状,有圆形炉门。茶釜带双耳,煮好的茶,用茶勺舀出放入茶盏托中品饮。
长廊柱础
茶叶博物馆的环境小品也非常吸引人们的眼球。300多个形态各异、雕刻精美的柱础,或安置于玻璃长廊柱子下,或作为环境装饰,或供游人小憩。柱础石质不同、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显示了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世,包涵着丰富的人文和古代建筑艺术的信息。在博物馆中,总能看到不少游客对道路两边的柱础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这些精巧玲珑的石墩子,尽管经历年代久远的风雨剥蚀,仍是依稀可辨,面面都有寓意祥瑞的石刻图画,寓意丰富,风采传神。有了这些柱础的参与,茶博的文化氛围更显浓郁,是茶文化的开枝散叶之地,还是一座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收藏所。
茶圣陆羽的仙风道骨让人驻足不前,远眺群山的陆羽,激发了人们对先贤的缅怀。茶博陆羽像为青铜制,高约2.5米,并配有低矮的茶桌,置茶炉、茶杯等品茗用具于上,陆羽则站立于旁,衣袂飘然,左手持一茶碗,右手持一茶书,回味着唇齿之间的茶香余韵。
圭表日晷
安置于吉庆台附近的圭表和日晷也引起了人们格外的注目。虽为小品设置,其实是可以使用的。圭表和日晷均属于中国流传最古老的天文仪器,以太阳为观测目标,根据测定日影长度来确定时间的计时仪器。
圭表是根据正午时表影长度的变化来测定节气的、定年长的,由圭和表两部份组成,圭表基座一周分别装饰“宋代审安老人十二茶具图赞(审安老人创作的图书)”及“二十四节气歌诀”。
日晷则是利用一日之表影的方向变化来定出时刻的,由盘和针两部分组成,日晷一侧装饰“与日俱进”,另一侧装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日晷所指的时间是本地实际的太阳时,即真太阳时,与常用的北京时间存在不等时时差。
圭表和日晷对中国古代的农事生产极有帮助,而茶叶生产也是属于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利用圭表和日晷来测定茶叶采摘的节气和时间,体现了茶事的季节性要求。圭表和日晷的设置既有助于人们了解更多的天文知识,可以根据提示亲自动手测定时间和节气,同时也将茶事活动纳入了一个完整的农耕文化中来体现,显现了茶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亲密关系。

文化活动

中国茶叶博物馆

图片:中国茶叶博物馆

宣传教育

视听宣传
1996年3月,协助国家电信总局设计“茶文化”电话磁卡(分“采、制、彻、品”四张)。1996年5月6日,博物馆与浙江电视台合作制作了长达50分钟的茶文化专题艺术晚会——“晚春问茶香”,在浙江电视台演播大厅现场直播。1997年“中国茶文化”系列邮票首发(这套邮票分“茶树、茶圣、茶画、茶器”四张),中国茶叶博物馆陆羽雕像被收入其中。1997年3月虚拟中国茶叶博物馆成功上网。1997年12月博物馆八集系列片制作完成、在杭州电视台的“湖畔悦歌”栏目、浙江教育电视台播出。2000年4月,博物馆和杭州诺亚电子有限公司、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浙江大学、系共同主办的“中国茶叶指南网站”正式开通。2004年10月,中国茶叶博物馆网站正式开通,现该网站除了介绍博物馆概况、服务项目、基木陈列外,还涵盖茶文化、茶叶基本知识、茶艺茶道等多方面的内容,经过不断改版,现已发展为中、英、日三国语言大型综合性茶文化网站。此外,博物馆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周的宣传,并积极倡议设立“全民饮茶日”,以进一步普及茶知识、推广茶文化、扩大茶影响。并积极制作茶文化特色宣传品,现有“茶百科知识宣传单页”、“馆藏鉴赏书签”、“以茶养廉”宣传单页、小茶经、《中华茶文化展》宣传册及博物馆馆册等6种特色宣传品,均以免费取阅、赠送、小奖品等形式向公众发放,全年累计近10万余份。
第二课堂
茶文化体验之旅:参观茶博展厅、听讲解、有奖抢答、欣赏茶艺表演、动手泡茶、敬茶、品茶。
采茶、炒茶体验(茶季):参观茶园、辨识茶叶、动手采茶、观看炒茶演示(或观看机械制茶演示)。
茶文化科普讲座:由本馆专业人员组成茶文化宣讲团,到学校进行茶文化科普讲座,普及茶文化。
百变茶饮调制:以茶为原料,配以应季水果,调制成美味营养的果味茶饮。如:“清凉薄荷柠檬茶“,“温暖香浓奶茶“等。
趣味茶包制作:以旧茶、弃茶为原材料制作成茶叶香包,提倡茶的可循环持续利用。
制作茶画拓片:以茶文化的画作为拓片模板,使用宣纸和有色颜料,可将模板上的茶画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
茶艺队组建、培训:帮助学校组建一支“xx学校小小茶艺师队“;前期小小茶艺师的招募以及器具、服饰、音乐的配备;小小茶艺师的理论、操作培训,学会绿茶的基本冲泡技艺;建立“xx学校小小茶艺师队“档案,组队后的日常相关业务指导与提高,并定期回访;以相关茶事活动为平台,提升“xx学校小小茶艺师队“的茶文化活动参与度和认知度。
茶文化夏令营:小小茶艺师(暑假期间推出,加收成本费)学生报到、开学典礼、茶文化基础知识课、名优绿茶沏泡、台式乌龙茶沏泡、综合练习、茶艺操作考核、颁发中国茶叶博物馆“小小茶艺师“。证书活动时间三天;小小讲解员(暑假期间推出,加收成本费)学生报到、开学典礼、茶文化基础知识课、讲解的基本技巧与要领、熟悉讲解稿、定版面学习讲解、练习讲解、学生互讲、专业讲解员指导、讲解考核、颁发中国茶叶博物馆“小小讲解员“证书。活动时间三天。
体验“五彩嘉叶“:识别绿茶、红茶、白茶、青茶、黑茶五种茶样;斗茶:通过品尝三种茶汤(五色茶样中任选三),让学生根据茶汤的颜色、口味、香气,说出茶样名称。答对有奖;分发“五彩嘉叶“科普宣教册页。
“识茶、认茶、爱茶“漫画展或茶百科知识巡回展展览:分别以“茶的故事、茶的科学“以及“茶与文化,茶与健康“为主题,适合在操场、礼堂、教室等地展览。可配合进行茶文化咨询、茶艺表演、宣传品发放、茶文化交流等活动;少儿茶艺亲子活动(15人以上开班)动手泡茶、敬茶、品茶,自由活动。孩子跟家长一起参加,参观茶文化展览、听讲解、欣赏茶艺表演;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艺师免费为中小学校的第二课堂教师开设茶艺培训班、培训结束后颁发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艺师证书。

学术研究

编辑出版
共编印了茶文化书籍和资料达29种,如《西湖茶思录》《茶经》(上、下)刻本、《品茶说(清朝学者震钧所著《天咫偶闻》之卷八)茶》《图说中国茶艺》《品茗的排场》《没事来喝茶》《中国茶艺》(中英文版)、《中国老茶具图鉴》(中英文版)等,从茶史到茶具,从茶馆到茶道,从专题到综合,不同角度考察茶文化。特别是1999年12月编写的《品茶说茶》一书,介绍了茶的起源、传播、名茶妙品、茶具鉴赏、中国茶道精神(和、敬、清、寂四规)等内容。该书作为《漫步中国博物馆》大型系列丛书之一,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并喜获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
科研成果
2000年,鉴于“宋代斗茶”研究仅停留在文献的层面上,为进一步了解宋代斗茶的程序和斗茶的效果,博物馆申请了“宋代斗茶”专项课题,经过课题组成员从收集资料、准备原料到制作工具,通过反复实践,仿制了几套宋代的龙风团饼茶,力图复原宋代斗茶的程序,在仿宋代茶具执壶和黑釉盏以及茶宪的配合下,进行了斗茶实验,并记录下影响斗茶效果的几大因素,该课题于2002年通过论证。
2005年5月“山茶属植物(特色茶树)资源引进栽培及示范应用研究”课题被列入西湖名胜区2005年度科研计划,课题工作小组正式启动,该课题历时3年,完成对不同茶树品种的引种和性状观察、比较和分析。共收集种植5区(江南区、江北区、华南区、西南区、创新区)160余个茶树品种,研究成果逐步应用于科普教育工作中,形成嘉木苑茶树资源圃讲解稿,并制作完成科普展版,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显著,使“嘉木苑”成为一处鲜活的室外茶文化展示区。
2007年“体验中国茶系(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列活动”课题,成为杭州市科协、西湖风景名胜区共同支持和资助的项目,该课题以创新科普活动形式、内容为关注点,培养市民和学生懂茶、爱茶、饮茶,侣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和谐文明。
此外,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撰写研究论文,涉及内容十分宽泛,博物馆管理方面如《关于博物馆实施iso标准的具体操作》《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应用——以中国茶叶博物馆为例》《中国小型t博物馆如何应对全球化发展》《浅谈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工作》。茶文化研究方面如《中国鄂西山地是茶树原产地》《王褒〈僮约〉中茶非茶的研究》《唐代三大茶道流派的形成》《唐前茶名演变与茶史》《宋代斗茶初探》《茶名源流考》《日本茶道溯源——朱权茶道》《茶壶桶》《茶篇浅说》《茶与儒、道、佛》《中国茶道纵论》《茶道同源》《回味无穷的三道茶》《茶艺表演基础理论和实践》《安吉白茶(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特产)茶礼》等。陶瓷研究方面有《茶与景德镇瓷器》《习称为瓷时代考辨》《唐代陶瓷茶具》《古代陶瓷题记中的茶文化》《品赏古雅——浙江民间收藏茶具赏介》《秘色瓷新考》《又品故乡茶——海外回流茶具赏介》。

交流合作

中国茶叶博物馆坚持每年举行以茶为主题的茶文化盛会,以茶会友,提侣茶德和茶人精神。一年一度的“西湖国际茶会”已举办10届,并走出杭州,在北京、江苏等地举办,成为博物馆茶文化交流活动的金字招牌。此外,还积极组织龙井开茶节、斗茶会、春茶会、无我茶会、杭城“十佳温馨茶楼”评选、“十佳温馨茶艺小姐(先生)”评选、“杭州市知名茶馆评选活动”、“杭州市茶艺名师评比活动”、“杭城家庭茶艺大赛”、“金秋茶游苑”等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
在国际交流及学术交流方面,多次组织中日友好茶会、中韩友好茶会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开展茶道、茶礼、茶艺交流等活动。1998年9月,中国茶叶博物馆代表团赴日访问,与日本静冈县茶之乡博物馆签定了友好交流协议。2005年联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科技研究所等涉茶机构组织中外茶叶专家举行“娃哈哈”中国(杭州)茶与健康国际论坛,积极侣导茶为国饮,2006年乔石“茶为国饮、杭为茶都”题词碑石落户博物馆。

茶艺表演

茶博的茶艺表演经多年挖掘、整理,制作了禅茶(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西湖茶礼、文士茶(古时文人雅士的饮茶习俗)、擂茶、工夫茶、农家茶、日本茶道等近十个表演内容,这些表演除接待前来参观的游人外,多次前往北京、上海、广州、福州、苏州、山东及省内市、县地区表演。中央电视台的许多栏目,如“综艺大观”、“东方时空”等,中央教育台、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级电视台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浙江、武汉、山东等省市电视台也都多次拍摄介绍了茶博的陈列及其他有关内容。

建筑布局

内景

图片:内景

综述

中国茶叶博物馆位于杭州,分为两个馆区,双峰馆区位于龙井路88号,占地4.7公顷;龙井馆区位于翁家山268号,占地7.7公顷。两馆建筑面积共约1.3万平方米,集文化展示、科普宣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茶艺培训、互动体验及品茗、餐饮、会务、休闲等服务功能于一体,是中国与世界茶文化的展示交流中心,也是茶文化主题旅游综合体。
中国茶叶博物馆倚山而筑,背倚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东毗新西湖,四周茶园簇拥,举目四望,粉墙、黛瓦、绿树与逶迤连绵、碧绿青翠的茶园相映成趣。博物馆主体由儿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一号楼为陈列大楼,设5个展厅。茶史厅介绍中国茶叶生产、茶文化的发展史,茶萃厅展出中国名茶和国外茶叶的样品,茶具厅展示中国各历史时期茶具的演变和发展,茶事厅介绍种、制茶、品茶的科学知识,茶俗厅介绍云南、四川、西藏、福建、广东以及明清时期的饮茶方法和礼仪,反映中国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二号楼用作外宾接待和学术交流。三号楼设6个不同风格的茶室,供参观者品尝各茶系的饮茶风味。在四号楼,参观者可以欣赏到古今中外的茶艺和茶道表演。馆内建筑具江南园林特色,曲径假山和周围茶园相映衬。

展厅

基本陈列
中国茶叶博物馆陈列大楼面积2244平方米,实际展陈面积为1576平方米,共展出藏品210件。
《中华茶文化展》由茶史、茶萃、茶事、茶具和茶俗五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展示空间组成。茶史厅以茶文化发展为主线,重点突出唐代宫廷茶文化、宋代世俗茶文化、明清茶马古道(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商贸通道)等几大亮点。茶萃厅以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的实物展示为主,并辅以多媒体视听手段。茶事厅通过茶树生长环境、茶叶加工、不同茶类冲泡及茶叶综合利用及茶与健康等内容来展示茶叶。茶具厅主要展示中国的历代茶具珍品,以精品陈列为展示理念。茶俗厅以场景为主要表现手法,展示了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关于茶的风俗习惯。
《世界茶文化展》中国茶走向世界,给世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茶成为世界上流行最广的饮料之一,衍生了丰富的饮用习惯和仪式习俗。依山而建的江南民居群里,“世界茶“成为一条完整的游览主线。展厅展示了茶叶如何从中国走向世界。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与茶有关的生活方式与生活道具。
专题陈列
中国茶叶博物馆除在基本陈列之外,另辟面积达200余平方米的临时展厅,用于推出特色专题展览,展品除博物馆征集或收藏的文物外,还向文物收藏界、茶文化界开放,引入精品展览。此外,博物馆建成占地800余平方米开放性的茶树品种资源圃———“嘉木苑”,收集有160个国内外特色茶树品种,将茶文化展示从室内延伸到室外,并结合江南园林式环境,打造“茶”字双香径和日暑、圭表等茶文化小品,植物配置上,增加绞股蓝、玳玳、苦丁、金银花、杭白菊等“非茶之茶”,从根木上改变博物馆单调的室内陈列展示手段。
博物馆已主办、承办、合办的特色专题展览共44个,展览内容涵盖茶文化的方方面面,主要有4类。
展览类别展览
纪念茶界名人类展览《庄晚芳先生纪念展》(1996年)
《陈椽先生纪念展》(2000年)
《王泽农(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叶生化专家)先生纪念展》(2000年)
《农学宗师茶学泰斗——吴觉农先生生平与业绩展》(2002年、2003年,杭州、上虞、上海巡回展出)
《庄晚芳先生和张堂恒先生纪念展》(2006年)
《卢全与阳羡茶》(2007年)
茶的历史和文化类展览《国际茶文化展》(1998年)
《茶文化艺术展》(1998年)
《中国以茶》(1999年,日本静冈县茶之乡博物馆)
《韩国茶文化展》(1999年)
《江南茶忆展》(2000年)
《宝岛茶叶展》(2001年)
《江南茶忆展》(2004年)
《东方雅韵——中华茶文化展》(2004年,法国巴黎)
《域外东风关外雨——国外茶文化撷英》(2004年)
《中华茶文化展》(2005年,北京)
《江南茶忆》(2005年)
《龙井寺与龙井茶(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5年)
《浙江茶业五十年图片展》
《茶香溢杭州》(2005年)
《中华茶文化展》(2006年、2007年在沈阳、杭州、上海、深圳等地巡展5次)
《宋代茶文化展》(2006年)
《普洱茶文化展》(2007年,云南、北京巡展)
《西湖茶事——景迪云茶文化书法展》(2007年)
《明清古代茶样展》(2007年)
《廉美和敬——金秋茶文化书画展》(2007年)
茶具类展览《中国古代茶具展》(2002年)
《品赏古雅——浙江民间收藏茶具精品展》(2004年)
《民俗茶具展》(2004年)
《又品故乡茶——海外回流茶具展》(2005年)
《五色土的世界——李长平藏紫砂茶具展》(2006年)
《中国紫砂茶具展》(2007年)
《清茗留香——清朝茶具文物展》(2007年)
《淡妆浓抹两相宜——杭人藏砂特展》(2007年)
综合类展览《浙江首届民间收藏品展》(1995年)
《杭州弱智儿童手工作品展》(1996年)
《杭州精品展》(2000年)
《浅绎彩瓷展》(2002年)
《绝色西湖》(2002年,北京)
《西湖风情——赵大川先生藏品展》(2003年)
巡回展览
巡回展览内容
《注春啜香——中华茶文化展》以丰富的图片和实物生动全面地介绍了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展览共分五个部分。
《不负佳茗——中国砂锡茶器精品展》分紫砂茶具的历史、泥料、造型、装饰和传统锡茶具、当代紫砂艺术六个单元,精选馆藏紫砂茶器及锡茶器百余件。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乡双峰村龙井路88号;
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馆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街道翁家山268号。
门票信息
免费
开放时间
9:00~16:30(每周一为闭馆日,节假日时间照常开放)。
馆内指引
指引图
交通信息
双峰馆区:可乘坐杭州公交27路、87路至“双峰站”下车,步行300米;可乘坐杭州公交180路至“里鸡笼山”下车,步行400米。
龙井馆区:可乘坐杭州公交27路、87路至“茶博龙井馆区站”下车,步行50米。
©试茶么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4339号 在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