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试茶么 > 茶叶大全 > 白雪茶

白雪茶

第一印象:白雪茶是山茶科茶属植物。
内容概述:
白雪茶

白雪茶又名地茶太白茶,形似白菊花瓣,洁白如雪,故名丽江雪茶,生长于丽江玉龙雪山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山苔藓植物带,白雪茶系天然野生,不能人工栽培。

采制工艺

白雪茶中文名

图片:白雪茶中文名

白雪茶采摘

白雪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名茶不同。春茶谷雨后开园,新梢已形成“开面”,采摘标准以对夹二、三叶和一芽二、三叶为主。鲜叶采回后及时板片,将嫩叶(未开面)、老叶(已开面)分离出来炒制芽、茎梗和粗老叶炒制“针把子”,作副产品处理。白雪茶片炒制分生锅、熟锅、毛火、老火五个工序。

生锅与熟锅

炒茶锅口径约70厘米,呈30度倾斜,两锅相邻,一生一熟。生锅温度100℃左右,熟锅稍低。投叶量约100克,嫩片酌减,老叶稍增。鲜叶下锅后用竹帚或芦花帚翻炒1-2分钟,主要起杀青作用,炒至叶片变软时,将生锅叶扫入熟锅,整理条形,边炒边拍,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用力大小视鲜叶嫩度不同而异,嫩叶要提炒轻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叶则帚把要带紧,以轻拍成片。炒至叶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时即可出锅,及时上烘。

完整的白雪茶采制工艺内容请点击展开免费阅读..

形态特征

白雪茶

图片:白雪茶

白雪茶又名地茶太白茶(《陕西中草药》),略带灰色,长圆条形,全体呈细长管状,单枝或有2-3分枝,白色,长3-7厘米,直径1-2毫米,粗者呈扁带状,基部有断痕,先端渐尖细,外表细致,略有皱纹凹点。断面中空。质稍柔软。气无,味劳似茶。以粗壮、色白、味苦者为佳。形似白菊花瓣,洁白如雪,故名。 产于海拔3000-5000米的雪山,草地、石面上,清香回甘,微苦,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份:雪茶酸(thamnolie acid)、鳞片酸(squama-tic acid)、羊角衣酸(baeomycesic acid) ,另含 d-阿糖醇(d-arabitol)和甘露醇(mannito1)等 。

生存环境

采摘

图片:采摘

气温

产于海拔3000-5000米海拔的雪山、草地、石面上,常年平均气温15℃,海拔300米以上,低于14℃,7月份平均气温28.2℃,1月份平均气温2.1℃,春秋气温凉爽温和,4月和10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5.4℃、16.7℃。年平均无霜期210-220天,平均初霜日为11月5日,终霜日为3月29日,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4月15日,终止于11月4-9日;≥0℃积温为5085-5500℃;≥10℃积温为4384-4750℃。

光照

太阳辐射总量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气温≥0℃期间的太阳辐射为369.69千焦/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射量73%。年日照时数为2000-223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资源比较丰富。

完整的白雪茶生存环境内容请点击展开免费阅读..

简介

白雪茶

图片:白雪茶

白雪茶,古代茶名。产于苏州虎丘。《快雪堂漫录》:“本山茶叶,微带黑,不甚清翠,汤点之色白如玉,而作寒黄香,宋人呼为白雪茶,稍绿便为天池物。”
白雪茶又名地茶太白茶,形似白菊花瓣,洁白如雪,故名。《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雪茶本非茶类,乃天生一种草芽,土人采得炒焙,以代茶饮……烹食之,入腹温暖,味亦苦凛香美”。 产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清香回甘,微苦,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份白雪茶可用开水冲泡饮用,亦可与其它茶叶混泡饮用。

完整的白雪茶简介内容请点击展开免费阅读..

特点

白雪茶

图片:白雪茶

雪茶属不完全地衣类雪茶属植物,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40米以上的高山雪线,常生长于高山地面常年积雪的草甸或苔藓丛中,故又得名“地雪茶”。恶劣的生存环境,概造就了雪茶短小的肢体,雪茶多聚集丛生,单枝呈细长的扃圆管状,长3-7cm、直径1-2mm,先端渐尖细、稍弯曲,断面中空,呈白色或灰白色。雪茶生长季节十分短暂,每年只有夏季的23个月是它生长繁殖的最佳季节,且生长十分缓慢,到冰雪覆盖时,它就躲在厚厚的雪被下休眠,待第二年冰雪融化时再恢复生长。成品雪茶以色白、粗壮味苦者为佳。
白雪茶相关榜单
白雪茶品牌榜
©试茶么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4339号 在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