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发现
1824年印度阿萨姆省发现有野生茶树后,国际学术界曾产生过茶树原产地之争议,主流观点认为,有无野生茶树是确定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应当把野生茶树的存在、发现和利用综合起来分析才能确定。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这已为大量的史实所证明,而实物依据在当时却成了一个争议的问题。随后大量的事实证明,我国有10个省区198处有野生大茶树,最有说明力的是云南古茶树(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群的发现。
1993年4月在云南思茅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普洱茶叶节(每年5月在凤庆县举办的活动)期间召开了“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对古茶树、古茶园,特别是对澜沧邦崴古茶树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根据生物进化和遗传与变异的理论,通过对茶树的分析研究,专家们认为,古茶树分为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其中过渡型是较进化的野生型和较原始的栽培型的综合。邦崴古茶树是野生型和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古茶树,树龄已千年。与会专家还在微观上对邦崴古茶树的染色组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的核型进行了对比,发现邦崴古茶树核型的对称性更高。根据植物染色体进化的理论,邦崴古茶树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澜沧邦崴古茶树的发现和研究及其前后发现的勐海巴达野生型古茶树、镇源千家寨古茶树群、勐海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澜沧景迈山古茶园,构成了一个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的完整的茶树起源利用的体系。云南现已发现的古茶树、古茶园是研究茶树起源和利用的活化石,是证明茶树原产地在中国,中心在云南的实物依据。
2019年年初,镇宁自治县林业局开展对全县古茶树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工作,共发现革利乡有50397株古茶树,树龄最大的为750年。
形态特征
图片:古茶树
茶园
(按环境分类)
1、原始古茶林
原始森林中野生的茶树林,一般胸径50cm、胸围160cm、树高15m、树龄千年以上。茶树间距约20~50m,每亩约20~30株,亩产10~20kg,极其稀有。雨林中物种繁多,生态原始。
2、野化古茶园
原始森林中空地或雨林边缘,古人种植、但被抛荒数百年,无人看管,逐渐形成了野化趋势,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10m左右,树龄500~1000年。茶树间距约8~15m,每亩约50~90株,亩产30~50kg,极为稀有。人工干预少,野化生态环境。
3、原生态古茶园
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未被除去,多数茶树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茶树间距约3~5m,每亩约120~220株,亩产约50~80kg,数量稀有。人工干预少,只进行适当采摘和修剪,不施肥、不打农药、不除草、不翻地。蕨类、地衣、多种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共生,生态环境优。
4、生态古茶园
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已被除去,多数茶树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茶树间距约1.5~3.5m,每亩约190~400株,亩产约60~90kg,数量较少。一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农家肥、偶尔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好。
5、近代茶园
1912-1949民国年间,茶树矮化前,按照传统方式用种子繁殖的有性系茶园。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茶树间距约1.5~3m,每亩约200~400株,亩产约60~90kg。较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肥、有时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较好。
6、现代茶园
1949年以后,特别是64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园。树高60~90cm,每亩约3000~4000株,亩产约120~190kg。较强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打农药,除草、翻地。地表土裸露,靠施化肥维持产量,多数现代茶园生态恶劣,物种稀少,现有向生态化、有机化发展的趋势。
茶树(按树龄)
1、千年野生古茶树
原始雨林中野生的古茶树,一般胸径50cm、胸围160cm、树高15m以上、树龄千年以上,极其稀有。叶大、粗壮、叶脉鼓出,叶缘锯齿深,叶脉9~16对之间,与现代茶园栽种的大叶种叶脉(6-9对之间)完全不同。持嫩度高,一芽两叶,一般重0.5~1g,是一般古树茶的三倍重。所制晒青绿茶,汤色绿黄,香气清爽,略带野生茶特有的腥味,与栽培型茶树香气截然不同,水溶性果胶丰富,几乎无苦涩味,满口润甜,回甘极其绵长持久。 因其产量稀少,价格非常昂贵。
2、野放大茶树
滇南茶区的少数民族茶农,把树高5m以上,难以采摘的栽培型古茶树叫做大茶树,大茶树一般都是该茶园树龄最老的几棵或是最大的茶树王。一般情况下,大茶树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5~15m左右,树龄多在500~1000年之间。用大茶树嫩芽做的晒青绿茶叫做大树茶。就品饮经验而言,茶树树龄越大,生态环境越好,口感就越协调,水溶性果胶、树脂含量就越高,口感就越温润。
3、原生态古茶树
大多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由于地表植物未被除去,所以茶园生态良好,尽管树龄很大,但茶树未见衰老迹象。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微苦微涩,苦涩感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大约几秒钟。随之回甘强劲。
4、生态古茶树
大多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由于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采摘频繁,很多生态古茶树有衰老迹象。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在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弱苦弱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短,大约十几秒钟,与树龄更大一些的原生态古树茶较难区分。
5、老茶树
种植于1912-1949民国年间(参考近代茶园描述),不够100年。所制晒青绿茶,芽叶较为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有点苦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不长,大约几十秒钟,与古树茶有些难于区分。
6、小茶树
1949-1976年间种植的茶树,树龄35~60年之间,多数植株树高80~120cm,每亩约1500~2000株。所制晒青绿茶,芽叶不甚粗壮,苦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长,口感的协调性比台地茶(密植茶园的茶)好,比古树茶要差。
7、台地茶树
1976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树,多数植株树高60~90cm,每亩约2000~3000株。所制晒青绿茶,由于施用化肥和密植,产量大,生长周期快,强苦强涩,并且苦涩味在口腔中久久不褪,与古树茶口感差别巨大。市场价格远比古树茶便宜。
茶树(按树形)
1、乔木型
植株高大,主干直立明显的树型。乔木型茶树分枝部位高,主根发达。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通常达3~5米,野生茶树高达10米以上。如云南大叶种、海南大叶茶,以及大部分野生大茶树等。
亦称“半乔木型”。植株高度中等,分枝部位离地面较近,主干较明显的树型。小乔木型茶树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树冠较高大,根系较发达。如郑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等。中国栽培最广的茶树类型之一。
3、灌木型
植株矮小,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通常只达1.5~3.0m的树型。灌木型茶树近地面处枝干丛生,或从根颈处发出,分枝稠密。成年后无明显的主干。根系分布较浅,侧根发达。如毛蟹、苔茶等。是中国栽培最广的茶树类型之一。
(上三项见《中国茶叶大辞典(2008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陈宗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289页)
4、乔木种灌木栽培型
茶树植株在非人为控制(如剪、采等)条件下自然性状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态型,其树型可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中国茶经(唐代陆羽创作茶学专著)(1992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3页)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乔木型茶树条列式矮化密植以后,多数植株仅有60~90cm高,种植密度也从过去的300~500株一亩提高到每亩2000~3000株,实际并不具备高大的乔木树型外观,因此笔者认为这类茶树从实际出发应归为乔木型灌木栽培更为合适。
茶树(按叶型)
1、特大叶类
叶长大于14cm,叶宽大于5cm,叶面面积在60平方厘米以上的为特大叶类。
2、大叶类
叶长10.1-14.0cm,叶宽4.1-5.0cm,叶面面积40-60平方厘米的为大叶类。
3、中叶类
叶长大于10cm,叶宽大于4.0cm,叶面面积20-40平方厘米的为中叶类。
4、小叶类
叶长小于10cm,叶宽小于4cm,叶面面积20平方厘米以下的为小叶类。
(上4项分类见《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282页)
分布范围
图片:古茶树
据统计,全世界的山茶科植物共23属,计3380余种,而中国就有15属260种,其中大部分布在西南。云南现存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千年以上古茶树30余棵,占全国的40%以上,100亩以上连片古茶园面积达20余万亩。有古茶树王国之称的云南所拥有的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在中国和世界具有唯一性,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茶树起源的实物依据茶起源于中国,这是自古以来为全世界所公认的。
主要价值
云南人学著名历史学教授林超民先生认为,对茶叶利益的追求,导致对茶树的崇拜,对茶树普遍的崇拜,又发展为对茶王树的崇拜,从而将茶崇拜推向新的高度和境界我省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云南茶叶或普洱茶六大古茶山)(北伟21°51′至22°06′),因茶而兴盛,以贡茶(古代中国朝廷用茶)享誉京城,于是人们把茶当作“衣食父母”,举行茶王祭祀活动。人格化了的坤,不如神化了的人,这个人就是诸葛亮,这就是六大茶山普遍流传的“武侯遗种”、孔明兴茶的故事。茶崇拜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中华古茶文化的一大特色,它对开展我省茶文化旅游有重要的价值。社会发展,人们所追和珍视的,除了物质利益和感情生活,还应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此,我们不但要把人类所拥有的一切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下来,还要不断地修复和完善那些已经损坏的自然文化遗产,古茶树的保护就是其中一项重大的工程 让古茶树,古茶园能在我们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长久地拥有自己的位置。
古树管理
随着普洱茶价格的不断攀升,州内一些茶农也逐渐意识到,要加强茶树的管理,以便提高茶产量,增加收入。然而,笔者与一些茶农近距离接触、交谈中发现,许多茶农并不知道如何加强管理去增加产量、提高收入。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浅见,供茶农参考。
首先,要采取传统的管理办法,即一年的“三锄两砍一深翻”不能少。虽然这种管理工序繁琐一些,但这些都是老祖宗几百上千年总结传承下来的工作流程,别的办法替代不了。根据一年中不同季节、月份对茶树加以不同的管理,使茶树在养分充足,减少杂草争肥、争水的环境中生长,有利于茶树生长,增加产量。
其次,采取现代的园艺技术进行适时、适度的修剪。一些茶山的茶树如果任其生长,枝条随意延伸会导致产量低,且有些茶树长得太高不便采摘。根据茶树在乔木林中生长的习性,皆是奋力朝上生长,致使茶树茶枝稀疏,缺少枝条,茶的产量自然就不高。长枝条去顶后,枝干上可以生出许多小的嫩枝,等小枝条长出80—90厘米以后,再去小枝条的顶,让它发出更多的枝条,如此循环修剪三五年以后,树冠逐渐扩展茂盛,即可增加产量也便于采摘。
第三,采摘的方法要科学合理。随着这几年茶价一路上扬,在利益的趋动下,茶农普遍只顾眼前利益,对茶树施行过度采摘,当年发出多少就摘多少,一片新叶都不留,此法会严重损伤茶树的生长。
应提倡每枝留1—2片当年的新叶,由新叶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因老叶、残叶、败叶的光合作用能力差,达不到促进茶树生长的目的,就更谈不上稳产、高产了。
为此,提醒广大茶农:对当年的春茶要有的放矢地进行采摘,因为茶农还有二水茶、三水茶、秋茶(又称谷花茶)的三道采茶机会。如此采用合理的采摘方法,既可保证当年的产量提高,也可为来年以致长久的稳产、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