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
茶科学:茶树育种,制茶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细胞生物学,茶叶深加工
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 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
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
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2003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
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 、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
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 、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 神文明建设作用等
茶文学:通过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茶文化的文学形式
茶艺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形成演变
图片:茶仙泉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中国古代婚俗)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唐代茶学家、茶文化奠基人)所著《茶经(唐代陆羽创作茶学专著)》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和、敬、清、寂四规)。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
茶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茶品顺为最佳、还可作药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里有茶顺为茗品。
代表人物
茶圣陆羽
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朝唐代茶学家,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号“茶山御史” ,性诙谐,与女诗人李季兰、诗僧皎然交厚。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唐代茶学家,其也因此而被后人尊为“茶圣”[6] 。
茶仙卢仝
卢仝,唐诗人。自号玉川子。河南济源市思礼人,年轻时便隐居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少室山景点之一)饮茶作诗度日,著有有《茶谱(201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和《七碗茶诗》对中国茶文化乃至日本茶道都影响深刻,其也因此而被后人誉为茶仙。
广东
1999年国家劳动部正式将“茶艺师(茶叶行业的专职技术人员)”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800种职业之一,并制订《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广东潮州工夫茶(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中国茶道的核心代表)作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2008年,潮州工夫茶艺作为茶艺的代表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潮州工夫茶艺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承人有陈香白、叶汉钟。潮州工夫茶是我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是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饮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散条形茶瀹泡法的范畴,是瀹饮法的极致。茶艺表演用具有:茶,以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为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兴紫砂壶)、若琛瓯(茶杯)、玉书碾(水壶)、潮汕烘炉(电炉或酒精炉)、赏茶盘、茶船(汉族流行的一种置茶盏的承盘)等。日本的煎茶道、台湾的泡茶道都来源于潮州的工夫茶。
湖北
陆羽,出生于湖北天门,生活在唐朝时期,他撰写的《茶经》,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成书后,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神”、“茶圣”、“茶博士”。
湖北天门是茶圣故里,至今还有不少与陆羽有关的遗迹。相传,陆羽出生不久就被遗弃,被一群大雁所庇护,后来被一位名叫智积的和尚收养。智积喜欢喝茶,陆羽经常为他煮茶。经过长期的煮茶、品茶实践,陆羽终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非陆羽所煮茶智积不喝。现天门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桥”,传说是当年大雁庇护陆羽的地方。镇北门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陆羽煮茶取水处。井台旁边有一块后人立的石碑“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碑上刻着陆羽坐着品茶的情景,颇有韵味。陆羽亭建于清朝,后毁于兵燹。解放后重建为双层木质结构,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十分令人流连陶醉。位于竟陵西湖之滨的陆羽纪念馆,包括陆羽故居、纪念陆羽的古迹、陆羽茶事活动等建筑群,游览该馆,可以获得陆羽事迹和传说的许多信息。
武夷岩茶文化
武夷岩茶,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地钟气和,天独垂青,育成香肌,产为灵芽。大自然的钟爱,造就武夷岩茶高尚的品德。它与国际无我茶会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越发为世人所瞩目、所向往。
武夷岩茶独有的“活、甘、清、香”的岩韵(武夷岩茶独有的品质特征),饮后齿颊留香,香高而悠远;喉底回甘味,味醇而益清;绿叶红镶边(红茶色素(茶叶中提取的水溶性酚性色素)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现象),七泡有余香,令人心旷神怡。它的高贵品质和美 德,集中表现在:一是能给人以解渴、疗疾、健身物质上的享受;二是能给人以愉悦身心精神上的享受。
茶有德,饮茶人有茶德。对于武夷茶德,历代文人名士有精辟的论述。范仲俺赞美武夷岩茶为仙茶,系神仙所栽,为天下第一。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馥郁馨香的兰 芷并以茶的俭朴清淡,由此而引用屈原《渔父》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以申明自己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尤其是在范仲淹看来,什么茹芝延寿,采薇养生,都不如到武夷山去喝武夷茶,一啜仙山灵芽,就会轻身换骨,飘然欲仙了。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关于茶的专论)》序中写道:“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澹闲洁,韵高致静。”他认为茶具有“清、和、澹、静”的美德。并以此引申为社会伦理美学。他接着说:“缙绅之士,韦布之流, 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推,从事茗饮。天下之士,励志清白,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以不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 中,也谈到武夷茶德:“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他把武夷茶德称赞为: “清芬扑鼻,舌有余甘;”“释躁平矜,怡情悦性”。现代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把中国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 人)。而且他提出,要通过饮茶方式(茶道茶艺),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
总之,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钟灵毓秀,造就优良茶德。茶性俭,苦而后甘,它的俭朴、清淡、和静、健身的秉性,恰与中国人崇尚先苦后甜,温和谦逊,宁静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们的喜爱。
福建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蔚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蕴。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福建种茶、制茶、饮茶、贩茶历史悠久。福建产茶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古刻“莲花茶襟太远丙子”(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问世要早三百余年。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及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福建省中国产茶的重要地区,而且盛产名茶,各具特色,蜚声中外。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争奇斗艳。单在乌龙茶中,铁观音、大红袍、本山、梅占、佛手、黄金桂、白芽奇兰等等,品种繁多。
如此,安溪铁观音声名鹊起,在振兴安溪经济、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一跃而成为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百强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观音铁韵,韵味深长。其超凡之品质,永续之发展,毋庸置疑。
对铁观音的最准确、简洁的表诉,是“不冷不热铁观音,一人一年20斤”。红茶性热,绿茶性凉,铁观音属半发酵茶,不冷不热,其性温和,四季咸宜。
北京
北京人爱饮花茶,北京盖碗茶以及花茶(北京香片)为主要用茶,为了使来宾能品饮到自己喜爱的花茶,表演时特备有四种不同的花茶,以供来宾选择。
表演用具有:印有茶德绢帕、挂绢帕的挂架、装有四种茶叶的茶罐、盖碗、清水罐、水勺、铜炉及铜壶、水盂等。
特性
图片:茶文化
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 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古代中国朝廷用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 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 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 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 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区茶文化。中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 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 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广东潮州的工夫茶。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度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日本本土但有受中国的影响。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这正是北京国际茶城的成立宗旨)
延伸阅读
茶马古道(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商贸通道)
“茶马古道”,顾名思义,是指历史上中原和边疆地区相互进行茶马互市(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时所形成的商路。历史上进行过茶马交易的地方遍及中国西北、西南地区以及辽东、晋北等地。晋北、辽东等地马市开设时间较晚、较短,几乎不太受重视;西北部的茶马交易道路被融会在古代丝绸之路之中;从青海到拉萨的茶马交易路线一直被称作“唐蕃大道”。
今天人们说得最多的两条茶马古道则是自唐代以来,一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青藏、川藏、滇藏公路通车前仍在发挥作用,即从四川、云南翻越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到达拉萨,并一直延伸到印度、尼泊尔的茶马交易之路———滇藏茶马古道和川藏茶马古道。
滇藏茶马古道,南起普洱茶产地的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经由大理、丽江、迪庆、昌都、林芝等地到达拉萨。
川藏茶马古道,东起四川雅安,经由甘孜、昌都、林芝等到达拉萨。
吐蕃与唐朝自公元696年起,开始在今四川成都等地进行以茶马交易为主要内容的互市,直至20世纪五十年代,其间跨越了1200余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解放初期等不同朝代和历史时期,茶马古道一直是联结西藏和内地的纽带。
“茶马古道”,涉及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雅安、康定、甘孜、昌都、林芝、拉萨、江孜、日喀则、亚东等地。这里地跨亚热带雨林,横断山脉、高山峡谷、青藏高原,具备多种地貌景观。
今天,在青藏高原上,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取代了古老的长途马帮运输,甚至许多偏远的村庄也有了公路。马帮运输只是被用作公路运输的补充和乡村间的短途运输。事实上,许多公路就修在昔日的茶马古道上,茶马古道已成了历史。
随着中国西部开发步伐的加快,随着川藏、滇藏公路的改建,公路质量的提高,茶马古道旅游的交通状况已有极大的改善。
壮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众多的名胜古迹,将使茶马古道旅游线路成为21世纪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之一。
敬茶礼仪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汗青,又有着严格的敬茶礼节,还有着怪异的吃茶喝茶风尚。我国吃茶喝茶,从神农时代开始,少说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茶礼有缘,古已有之。
客来敬茶,这是汉族最早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直到此刻,宾客至家,总要沏上一杯香茗。喜庆勾当,也喜用茶点招待。开个茶话会,既简便经济,又典雅持重。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
汉族还有各种以茶代礼的风尚。南宋国都杭州,每逢立夏,家家各烹新茶(春季采摘的头几批鲜叶),并配以各色细果,馈送亲友毗邻,叫做七家茶。这种风尚,就是在茶杯内放两颗青果即橄榄或金桔,暗示新春吉祥如意的意思。
茶礼还是我国古代婚礼中一种隆重的礼节的。明·许次纾(明朝的茶人、学者)在《茶疏(明代许次纾创作的植物书)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成婚以茶为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则就会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
所以,民间男女订亲以茶为礼,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并有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同时,还把整个婚姻的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就是订亲时的下茶,成婚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称,即定婚时,男家除送如意压帖外,要回送几缸绍兴酒。婚礼时,还要行三道茶典礼。三道茶者,第一杯百果,第二杯莲子、枣儿;第三杯方是茶。吃的方式,接杯之后,双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后向嘴唇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后才可饮。这是最尊敬的礼仪。这些繁俗,此刻当然没有了,但婚礼的敬茶之礼,仍沿用成习。
全球茶文化
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不同,各有千秋。
斯里兰卡:斯里兰卡的居民酷爱喝浓茶,茶叶又苦又涩,他们却觉得津津有味。该国红茶畅销世界各地,在首都科伦坡有经销茶叶的大商行,设有试茶部,由专家凭舌试味,再核等级和价格。
英国:英国各阶层人士都喜爱饮料。茶,几乎可称为英国的民族饮料。他们喜爱现煮的浓茶,并放一二块糖,加少许冷牛奶。
泰国:泰国人喜爱在茶水里加冰,一下子就冷却了,甚至冰冻了,这就是冰茶。在泰国,当地茶客不饮热茶,要饮热茶的通常是外来的客人。
蒙古:蒙古人喜爱吃砖茶。他们把砖茶放在木臼中捣成粉末,加水放在锅中煮开,然后加上一些,还加牛奶和羊奶,加上适当的盐。
新西兰:新西兰人把喝茶作为人生最大的享受之一。许多机关、学校、厂矿等还特别订出饮茶时间。各乡镇茶叶店和茶馆比比皆是。
马里:马里人喜爱饭后喝茶。他们把茶叶和水放入茶壶里,然后炖在泥炉上煮开。茶煮沸后加上糖,每人斟一杯。他们的煮茶方法不同一般:每天起床,就以锡罐烧水,投入茶叶;任其煎煮,直到同时煮的腌肉烧熟,再同时吃肉喝茶。
加拿大:加拿大人泡茶方法较特别,先将陶壶烫热,放一茶匙茶叶,然后以沸水注于其上,浸七、八分钟,再将茶叶倾入另一热壶供饮。通常加入乳酪与糖。
俄罗斯:俄罗斯人泡茶,每杯常加柠檬一片,也有用果浆代柠檬的。在冬季则有时加入甜酒,预防感冒。
埃及:埃及的甜茶。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热茶,里面放许多白糖,只喝二三杯这种甜茶,嘴里就会感到粘糊糊的,连饭也不想吃了。
北非:北非的薄荷茶(北非地区的特色茶饮料)。北非人喝茶,喜欢在绿茶花里几片新鲜薄荷叶和一些冰糖,饮时清凉可口。有客来访,客人得将主人向他敬的三杯茶喝完,才算有礼貌。
南美:南美的马黛茶。南美许多国家,人们用当地的马黛树的叶子制成茶,既提神又助化。他们是用吸管从茶杯中慢慢着品味着。
茶利益养生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荼就是茶的古字(英文 tea 读音来自荼)。茶最早的功用就是药用。
唐大中三年(850年)有一位和尚130岁,宣宗皇帝问他服什么药才能如此长寿?和尚答道:“我向来不知药性,平生只爱喝茶,每逢云游到一个地方,先讨茶喝,喝一百碗也不嫌多。”皇帝赐和尚五十斤上等茶。
明高濂的养生经典《遵生八笺》中写道:“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1)茶能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
(2)茶能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并有维持心脏、血管、胃肠等正常机能的作用。
(3)饮茶对预防龋齿有很大好处。
(4)茶叶含有不少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5)茶叶有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饮茶能明显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6)饮茶能抑制细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寿。
(7)饮茶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运动能力。
(8)饮茶有良好的减肥和美容效果。
(9)饮茶可以预防老年性白内障。
(10)饮茶能保护人的造血机能。
(11)饮茶能防暑降温。
茶的品类
依据《茶叶分类》国家标准gb/t30766-2014,明确以加工工艺和产品特性为主,结合鲜叶原料、茶树品种、生产地域进行分类的原则,将我国的茶叶产品分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黑茶和再加工茶。
绿茶
绿茶中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二三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等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也有些绿茶是不经过揉捻的,外形呈扁片状,如西湖龙井(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等。由于加工时杀青和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龙井、甘露)、烘青绿茶(黄山毛峰(中国历史名茶之一)、集贤沐芽)、蒸青绿茶(恩施玉露(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特产))和晒青绿茶(滇绿)。中国绿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数万吨,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70%左右。中国传统绿茶--眉茶和珠茶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主要花色有:西湖龙井;惠明茶(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特产);洞庭碧螺春;永州舜皇茶;顾渚紫茶(产于浙江省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的茶);午子仙毫(国家级名优绿茶);黄山毛峰、集贤沐芽;云雾毛尖(湖北的烘青茶品);白马毛尖;曾侯银剑(产于鄂北大洪山茶叶);信阳毛尖(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平水珠茶(产自浙江的一种茶叶);宝洪茶(云南特产的绿茶);上饶白眉(山茶科茶属植物、江西省上饶市特产);径山茶(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特产);峨眉竹叶青;南安石亭绿;仰天雪绿;蒙顶茶;涌溪火青(安徽省泾县特产);仙人掌茶(湖北当阳玉泉山茶叶);天山绿茶;永川秀芽;休宁松萝;恩施玉露;都匀毛尖;鸠坑毛尖(产于浙江省淳安县鸠坑源的绿茶);桂平西山茶(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特产);老竹大方(安徽歙县的茶);泉岗辉白;眉茶;南京雨花茶;敬亭绿雪(烘青型绿茶);天尊贡芽;滩茶;双龙银针;太平猴魁(中国传统名茶,绿茶类尖茶);源茗茶(江西婺源出产的茶叶);峡州碧峰;秦巴雾毫(陕西省汉中地区的镇巴县绿茶);开化龙须;庐山云雾;安化松针;日铸雪芽(一种炒青绿茶);紫阳毛尖(历史名茶);江山绿牡丹;六安瓜片(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高桥银峰;云峰与蟠毫;汉水银梭;云南白毫;遵义毛峰;九华毛峰;五盖山米茶(湖南省郴县茶叶品种);井岗翠绿(江西省井冈山垦殖场茨坪茶厂创造的茶种);韶峰;古劳茶;舒城兰花;州碧云;小布岩茶;华顶云雾;南山白毛芽;天柱剑毫(产于安徽省潜山市天柱山一带的绿茶);黄竹白毫(产于湖南省永兴县城郊的黄竹村的绿茶);麻姑茶;车云山毛尖(河南信阳传统名茶);桂林毛尖;建德苞茶(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特产);瑞州黄檗茶(江西高安县茶叶);双桥毛尖(湖北省大悟县茶叶品种);覃塘毛尖;东湖银毫(湖南省长沙东郊茶叶品种);江华毛尖;龙舞茶;龟山岩绿;无锡毫茶(江苏省无锡市特产);桂东玲珑茶;天目青顶;新江羽绒茶;金水翠峰(产于湖北省谷城县的茶叶)(湖北省武昌县茶叶品种);金坛雀舌;古丈毛尖;双井绿;周打铁茶(江西省丰城市茶叶品种);文君嫩绿;前峰雪莲(中国名茶);狮口银芽;雁荡毛峰;九龙茶;峨眉毛峰(产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凤鸣乡的绿茶);南山寿眉(江苏省溧阳市横涧李家园茶场生产绿茶);湘波绿(1961年创制的绿茶名品);晒青;山岩翠绿;瑞草魁;河西圆茶;普陀佛茶(用于佛事活动的茶)(浙江省舟山市特产);雪峰毛尖;青城雪芽;宝顶绿茶(四川地区出产的茶叶);隆中茶;松阳银猴(浙江省新创制的名茶之一);龙岩斜背茶(福建岩江山乡的条形炒青绿茶)(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特产);梅龙茶(江苏省南京市茶叶品种);兰溪毛峰(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茶叶品种);官庄毛尖;云海白毫;莲心茶;金山翠芽;峨蕊(产于四川省峨眉山区绿茶);牛抵茶(产于湖南省石门县的夹山地区的茶);化佛茶;贵定云雾茶;天池茗毫(江苏苏州所产的绿茶);通天岩茶(江西省石城县通天寨的茶品);凌云白茶;蒸青煎茶(以蒸汽杀青制造而成的绿茶);云林茶;盘安云峰;绿春玛玉茶;东白春芽;太白顶芽;千岛玉叶;清溪玉芽(产于淳安县的一种绿茶);攒林茶(江西省永修县茶叶品种);仙居碧绿;七境堂绿茶(福建省罗源县绿茶品种);南岳云雾茶;大关翠华茶;湄江翠片;翠螺;窝坑茶(江西省南康县特产茶叶);余姚瀑布茶;苍山雪绿;象棋云雾(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品种);花果山云雾茶(中国传统名茶);水仙茸勾茶(湖北省绿茶的一种);遂昌银猴;墨江云针;碧口龙井。绿茶: 绿茶是一种不经发酵制成的茶。因其叶片及汤呈绿色,故名。
中国十大名茶是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太平猴魁、庐山云雾、蒙顶甘露、顾渚紫笋茶(浙江省长兴县茶叶)。
红茶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祁红—产于安徽祁门、至德及江西浮梁等地;滇红—产于云南临沧、佛海、顺宁等地;霍红—产于安徽六安、霍山等地;宜红—产于江苏宜兴;越红—产于湖南安化(湖南省安化茶厂)、新化、桃源等地;川红—产于四川宜宾、高县等地;英红—产于广东英德等地。其中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世界上红茶的品种很多,产地也很广,除中国以外,印度、斯里兰卡也有类似的红碎茶生产。功夫红茶是中国特有的红茶品种,也是我们传统出口商品。世界的四大高香红茶有: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印度地名,大吉岭红茶出产地)红茶,锡兰高地红茶。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正山小种,外山小种)、工夫红茶(中国特有的红茶品种)(祁红)和红碎茶三大类。 英德红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于广东英德市,属小叶型红茶。茶色乌黑雪亮。身披金毫,冲泡后汤色格外鲜红,味醇清爽,回味无穷。英德红茶产于广东的英德市的英山区,这里在19世纪前半叶就曾是红茶的产地。宁红工夫产于江西武宁一带。是中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之一。清明前后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该茶外形条索紧结园直,色乌略红,光润;内质香高持久似祁红,滋味醇厚甜和,汤色红亮,“宁红金毫”为宁红工夫茶中之最。湖红工夫外形条索紧结肥壮,香气高长,滋味醇厚,汤色较浓。湖红工夫产于湖南安化、新化、桃源等地,其中以安化工夫为上佳。越红工夫茶的条索紧细挺直,色泽乌润,外形优美,内质香气高纯,汤色浅红,叶底稍暗。冲泡后,香气纯正,滋味浓醇,汤色红亮,叶底稍暗。 红茶: 红茶是一种经过发酵制成的茶。因其叶片及汤呈红色,故名。中国著名的红茶有安徽祁红、云南滇红、湖北宜红、四川川红。
黑茶
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有“湖南黑茶(湖南安化特产)”、“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茶(四川都江堰、北川一带生产的边销茶(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紧压茶))”“藏茶”、云南的“紧茶”、“饼茶”、“方茶”和“圆茶”、陕西茯茶(边销茶之一)等品种。云南普洱茶和湖南的安化黑茶就是中国传统的经典黑茶。普洱茶又分两种《一是传统普洱茶 也就是生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蒸压自然干燥一定时间贮放形成的特色茶。另一种也《就是现代普洱茶 也就是熟茶》是经过潮水微生物固态发酵形成的。安化黑茶也分两种,一种是黑砖茶,形似砖块,经发酵后由砖模压制而成。另一种是千两茶,形似树桩,经发酵、蒸制后由多层竹篾捆压而成,每件按16两古市称计重1000两,现代为了便于销售携带,一般制成制100两茶或10两茶。黑茶具有降脂、减肥和降血压的功效,在东南亚和日本很普及,简称“减肥茶(用来消减肥胖的茶剂)”“瘦身茶”。不过真要说减肥,效果最显著的可能是乌龙茶。
乌龙茶
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类。它既有绿茶的鲜爽,又有红茶的浓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其中做青(乌龙茶初制工艺中的特殊工序)工序是形成乌龙茶品质的关键步骤。乌龙茶泡法也很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功夫茶。 主要花色有:武夷岩茶;武夷肉桂;闽北水仙;铁观音;白毛猴;八角亭龙须茶(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及建瓯的茶);黄金桂;本山;毛蟹;永春佛手(福建省永春县特产);安溪色种;凤凰水仙;台湾乌龙;台湾包种;大红袍;铁罗汉;白冠鸡;水金龟(产于武夷山区的一种半发酵茶)。 乌龙茶: 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特征是叶片中心为绿色,边缘为红色,俗称绿叶红镶边。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一般以产地的茶树命名,如铁观音、大红袍、乌龙、水仙、单枞等。它有红茶的醇厚,而又比一般红茶涩味浓烈;有绿茶的清爽,而无一般绿茶的涩味,其香气浓烈持久,饮后留香,并具提神、消食、止痢、解暑、醒酒、减肥等功效。清初就远销欧美及南洋诸国。目下最受日本游客的欢迎。
黄茶
君山银针茶就属于黄茶。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一种芽形黄茶)、安徽霍山的霍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广东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黄茶制作特有的一道工序)工序。主要花色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湖南省岳阳市特产);鹿苑毛尖;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 黄茶: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绿茶是不发酵的,而黄茶是属于发酵茶类。
白茶
白茶是中国的特产,主要是通过萎凋、干燥制成的。白茶外形、香气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主要花色有白毫银针(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的白茶)、白牡丹。 白茶: 白茶是一种不经发酵,亦不经揉捻的茶。具有天然香味,茶分大白、水仙白、山白等类,故名白茶。其中以银针白毫,最为名贵,特点是遍披白色茸毛,并带银色花泽,汤色略黄而滋味甜醇。主要产地在福建福鼎市和政和县。
加工茶类
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再加工而成的称为再加工茶,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香味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及含茶饮料等。有茶名实际并非茶之“茶”:绞股蓝茶、杜仲茶、松针米茶、罗布麻茶、人参茶、菊花茶、桑芽茶、金银花茶、桂花茶、薄玉茶、刺五茄茶、虫茶(中国传统的名牌特种茶)、柿叶茶、青豆茶(产于江南杭嘉湖的茶)、玄米茶、锅巴茶、老鹰茶、老姜茶、红枣茶、竹叶茶、玉米须茶、车前草茶、丹参茶、胖大海茶、番泻叶茶、钩藤茶。
(1)花茶
花茶,又名香片,利用茶善于吸收异味的特点,将有香味的鲜花和新茶一起闷,茶将香味吸收后再把干花筛除,制成的花茶香味浓郁,茶汤色深,深得偏好重口味的中国北方人喜爱。最普通的花茶是用茉莉花制的茉莉花茶(茶叶吸收茉莉花香而制成的茶叶),普通花茶都是用绿茶制作,也有用红茶制作的。花茶主要以绿茶、红茶或者乌龙茶作为茶坯(花茶制作的专用词)、配以能够吐香的鲜花作为原料,采用窨制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根据其所用的香花品种不同,分为茉莉花茶、玉兰花茶、桂花花茶、珠兰花茶等,其中以茉莉花茶产量最大。 花茶: 花茶是成品绿茶之一。将香花放在茶胚中窨制而成。常用的香花有茉莉、珠兰、玳玳、玫瑰、柚花等。以福建、江苏、浙江、安徽、四川为主要产地。苏州茉莉花茶,是花茶中的名品;福建茉莉花茶,属浓香型茶,茶汤醇厚,香味浓烈,汤黄绿,鲜味持久。
(2)药茶
药茶是将药物与茶叶配伍,制成药茶,以发挥和加强药物的功效,利于药物的溶解,增加香气,调和药味。这种茶的种类很多,如“午时茶”、“姜茶散”、“益寿茶”、“减肥茶”等。
(3)紧压茶
沱茶;竹筒香茶;普洱方茶;米砖茶;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湘尖茶;青砖茶;康砖;金尖;方包茶(原产于四川灌县的篓包型炒压黑茶);六堡茶;圆茶;饼茶。
功能
图片:茶文化中文名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茶德、传播茶道、文化艺术 、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茶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茶内在具备的美好品性。
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 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以茶为题材的对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 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唐代陆羽 《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所处的市场经济 ,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讲利益、讲效益。但人情较为冷漠,人际关 系趋于淡漠。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朋友相聚在旧式茶馆里,随意 说笑,回忆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以茶代酒体现传统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导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时期茶文化孕育出来的新的社会功能。上海少儿茶艺通过自己动手,学习茶科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敬茶中,展现出对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
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愿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覆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茶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二是茶文化是应对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对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三是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 。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 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 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四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 ,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五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上海市闸北区连续四届举办 国际茶文化节(遵义市举办的茶产业博览会),扩大了闸北区对内对外的知名度,闸北区四套班子一 致决定茶文化节要一直办下去,并投资在闸北公园兴建茶文化景点,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观园。
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 ,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茶文化起源
图片:陆羽画像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包括茶在内的糕饼点心之类的统称)、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民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树根,经初步判断是茶树类植物,中国最早种茶的历史可能被改写;茶字的读音源于巴南人,巴渝是茶文化发祥地.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仍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4)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唐、宋代的一种煮茶方法)技艺精进。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北宋官员、书法家、茶学家、文学家)《茶录(古代中国饮茶论著)》、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黄儒所著书籍)》,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元代赵孟頫所著作品)》等更是中国茶文化的艺术珍品。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四千七百“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彩纷呈,对同一事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被誉为东方橄榄油之称)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四川省雅安市特产)。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春秋说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入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曰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尚未见饮茶。
自汉以后,饮茶之记载,时有所闻,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韦曜不过两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以时茶茗,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不然,宴会中,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饮真茶,令人少眠”(张华《博物志》),是晋亦有饮茶之风,所以茶茗之起,由来已久,宋裴汉《茶述》谓:“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宋朝)。”固误。《洛阳伽蓝记》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尤误。所谓饮茶之风,开始于汉魏则可,盛行于汉魏则不可,因南北朝时,此风尚未普遍,何论于汉魏,关此《茶史杂录》引逸事两则如下:
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号茗饮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即鱼)亦有酪奴。”
萧正德归降时,元义欲为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乡,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坐客大笑。
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
茶诗
《咏茶叶》
王心鉴千挑万选白云间,铜锅焙炒柴火煎。泥壶醇香增诗趣,瓷瓯碧翠泯忧欢。老聃悟道养雅志,元亮清谈祛俗喧。不经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
《茶朵芬》 蔡常志
黑白红绿青黄普,谁摘茶叶凌空舞,雨后复斜阳,茶山阵阵苍,清明采茶急,茶香满山飘,装点此商城,今朝更好看。
《七碗茶》卢仝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甘甜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茶来茶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涵义
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品位。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茶文化是汉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
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中国茶道的发展过程:
1.煎茶:把茶末(茶叶的碎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2.点茶,斗茶: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由于宋代饮茶之风炽热,所以还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亦称“茗战”。中国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随着贡茶的兴起应运而生。
3.泡茶: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加上后来的沸水冲泡法,到了明代,就形成了“泡茶”这种饮茶方式,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