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试茶么 > 茶叶知识 > 密云龙的历史典故

密云龙的历史典故

简单了解密云龙:

茶名。产于福建武夷山,品质优异,曾为北宋贡茶。根据茶种分为密云龙大红袍和密云龙北苑贡茶(金奖水仙)。

关于密云龙的历史典故,我们可以从下文中了解到。

密云龙历史典故

宣仁太后姓高氏,宋英宗皇后。她是宫廷中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后台,她掌握朝政大权后,便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朝廷中,聚集各种反变法的力量,接着,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这一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史称"元佑更化"(元佑年间为1086年-1093年)。

廖明略初次登门,便享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这"苏门四学士"的待遇,连苏轼的家人都感到吃惊。依照"佳茗似佳人"的理论,茶为极品,人亦极品,茶艺更是极品,这样方能穷尽其中妙趣。由此可见,朝云茶艺之精。除了"四学士"和廖明略,米芾也是苏轼的座上常客。元佑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太守,途经扬州时,曾召米芾前来相见。苏轼再次拿出"密云龙",与他共享,米芾为此曾写下《满庭芳·咏茶》。

令高太后遗憾的是,密云龙并没有因为一道圣旨而果真不再制造了。禁令一传至朝野缙绅中间,密云龙之名更是炽手可热,人人都想居为奇货。而入贡朝廷之物中,没了密云龙,却来了个"龙焙贡新".周辉《清波杂志》中说,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至1189年),每年入贡朝中之贡品有十二纲,第一纲就是龙焙贡新,只有五十余挎(方寸大小的小块),比密云龙更贵重。周辉说:"这是不是以龙焙贡新之名易密云龙之名?或者是否确为质量比密云龙更优的新品种,不得而知。"

而流传越广,求赐也越繁,终于使高太后烦恼不堪,无法招架。宋人周辉《清波杂志》记载说,元佑初年,高太后痛下决心,下令建州不许再造密云龙,连团茶也不要再造了,她说:"这样免得经常受人'煎炒',不得清静",又说:"拣这些好茶吃了,又生得出什么好主意?"

密云龙是一种比贡茶(古代中国朝廷用茶)如大龙团、小龙团(宋代的小茶饼)和双井等更为精心采焙制造的贡茶。当初建州每年进贡大龙团、团茶各两斤,以八饼为一斤。接着蔡襄(北宋官员、书法家、茶学家、文学家)为官建州时,又制成了十斤小龙团进贡皇上。小龙团比大龙团精致,每斤有十饼。但到熙宁末年,宋神宗传旨(福建转运使贾清)在建州制作密云龙,这是一个比小龙团更精致的茶,每斤有二十饼之多。密云龙造出以后,小龙团和大龙团的质量就开始下降了。宋神宗熙宁(1068年至1077年)以后,密云龙每年作为首批贡物进贡宫内。

当时,密云龙主要用于宗庙的供奉之品以及皇上享用,极少赐给臣下。但在元佑中宋哲宗对殿试成绩卓越者赐予密云龙后,皇亲国戚和权贵近臣便纷纷厚着脸皮求赐,于是密云龙走出宫廷,流于官绅之间。

关于这一点,晁补之的侄子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九曾有记载:"……时黄、秦、晁、张皆子瞻门下士,号"四学士",子瞻待之厚,每来必命侍妾朝云取"密云龙",家人以此知之。一日,又命取"密云龙",家人谓是"四学士",窥之,乃明略来谢也。"

后人对高太后禁造密云龙的评价说:"宣仁改熙宁之政(即元佑更化),此(指禁造密云龙一事)其小者。顾其言,实可为万世法。士大夫家、膏粱子弟,尤不可不知也。"(见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唐代陆羽创作茶学专著)(清代陆廷灿著谱录书)》引《分甘余话》)称禁造密云龙在整个推翻新法中不过是一桩极小的事,但却可为万代治世所借鉴,这样的评价有点高抬了高太后,但评价之语中以俭修身治天下的含义,却是很有道理的。

高太后在"元佑更化"时,还作出了一个与废除新法并无关系的决定:禁造"密云龙".

禁造秘史

元丰八年(1085年),正当王安石变法初有成效时,支持变法的宋神宗赵顼病死,其子赵煦(即哲宗)即位,年仅十岁,神宗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

据孙月峰《坡仙食饮录》记载说,"密云龙"之味极为甘馨,苏轼对此奉为至宝。苏轼以一位贬谪之官,尚能常以密云龙招待嘉宾,可见当时密云龙流传朝野之广。

苏东坡与茶

东坡在做翰林学士时,曾得到太皇太后赏赐的名茶"密云龙", 这茶为福建特产,仅供皇帝和皇太后专用。他将这种名茶珍藏起来,惟有最得意的门生来到家中,才舍得拿出来要让门生亲眼看他拆封,一同共享。东坡说喝了这茶之后顿觉两腋生风浑身凉爽,仿佛进入仙境。他作《行香子》词专咏此事。

高太后禁造密云龙,非但没使宋代制茶工艺水平停止不前,反而使之更上了一个台阶。这真是高太后始料所不及的。自此以后,"密云龙"的故事就成了传说,但是"密云龙"的制造工艺却偷偷的保留下来,在民间不断流传。

结语

通过上文的详细介绍,您真正学习并了解到密云龙历史典故了吧!

如果觉得我们的内容不错,欢迎把试茶么(milulu.com.cn)分享给你的茶友,十分感谢!

©试茶么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4339号 在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