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试茶么 > 茶叶知识 > 武夷大红袍的发展

武夷大红袍的发展

简单了解武夷大红袍:

武夷大红袍,山茶目山茶科木本植物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树冠半展开,分枝比较密集;叶子是宽的椭圆形,颜色深绿有光泽,若是新芽,则深绿带紫,露出毛茸茸的叶毫来;花型大,花丝稀疏稍长,高低不齐;花期为3月到9月。武夷大红袍早春茶芽萌发时,远望通树艳红似火,若红袍披树,因此得名。

武夷大红袍,原产于中国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18世纪传入欧洲,如今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峭壁上的母树大红袍,树龄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武夷大红袍喜温暖,喜光,耐阴,适于在漫射光下生长,其生长的土壤全系酸性岩石风化而成。大红袍母树及大红袍制作工艺在200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其繁殖方式是无性繁殖

关于武夷大红袍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下文中了解到。

武夷大红袍发展

武夷大红袍的发展

2004年,武夷山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启用“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的通知》。

1994年,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大红袍岩茶无性繁殖及加工技术研究》获福建升科委科学技术成果鉴定通过。

大事记

1996年,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开辟了九龙窠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线路

2008年,由张艺谋策划的大型茶旅互动项目《印象·大红袍》启动建设。

从1978年底到1982年,市茶叶研究所连续开展对武夷名丛进行挖掘、整理、繁育工作时,不知怎的也没把繁育九龙窠大红袍当成急事、大事来办,总认为大红袍茶树已在那里,有人看管,没问题,加上平时经常宣传大红袍,使之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久而久之而敬而远之。

大红袍乃武夷岩茶之王,是乌龙茶中的极品。大红袍有着悠久的发展史,下面将对大红袍的发展史做一个简略地介绍。

2010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正式公演。同年,“武夷山大红袍”被国家工商总局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1985年11月,值参加省茶叶研究所四十周年所庆之际(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他一到所里,就私下里向培育室主任黄修岩提出要求希望在回武夷山时带几株大红袍茶苗回武夷山栽种,同学说:“都不在市茶叶研究 所工作了,管理方便吗?”他说:“为了顾全大局,一定会把它当作一件大事办好的。”也许同学出于同情,“那好吧,让他坐车回去时,把茶苗送到车门口给他带回。”当他约好回武夷山的时间后,第二天,黄修岩主任真的给他带了五支正本大红袍茶苗,包装得很隐蔽,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它种好!那时的他如获至宝,恨不得一步就到武夷山!最后于1985年11月17日完好地种在御茶园(元代皇家御茶园的遗址)名丛观察园中。回想当年,不知当时为什么只从省所引回五株大红袍,而不多引些?很多很多年后才知道!这五株大红袍是“秘密”的引回,所以领导不知道,这不近似于偷吗?大红袍的神秘又一次演绎着神秘的故事。五株大红袍小苗在御茶园里茁壮成长着!它承担着加速繁育的任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所育苗木已在岩内外种植。从此,纯种正本大红袍的面积年年在扩大,由于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比较稳定,能被大多数人认识,所以种植面积必将不推而广(原来这五株大红袍现处于留养时期,即休养生息,供观赏)。武夷山大红袍上世纪60年代初神秘的走出九龙窠,等了20多年后,绕了一个大弯,又秘密的走回武夷山。回首40余年的不平凡经历,心里感慨万千。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全国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开始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964年春,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培育室科研人员谢庆梓等二人带着单位的介绍信,来武夷山要剪取九龙窠大红袍枝条带回福安扦插繁育,来者是他同学,一路陪同到县政府办公室,县综合农场办理好手续,然后带到九龙窠,经看护人验证同意后,他们二个人就攀上大红袍茶地剪穗,待剪好下来时他开口向同学要几支扦插,没想到被婉言拒绝,说实话,当时对大红袍有兴趣,但并不在意,所以也不介意。

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

1962年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武夷山九龙窠剪了大红袍枝条带回杭州扦插繁育作为引种种在品种园内(1992年夏秋之交,又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名丛观察园中剪取很多武夷名丛(福建武夷山选育成的茶树优良单株的总称单丛等夏梢带回扦插,其中包括大红袍,标明来自武给山市茶叶研究所编号*** 大红袍号85年11月17日种)。

2007年,大红袍绝品作为首份现代茶样品入藏国家博物馆。

结语

通过上文的详细介绍,您真正学习并了解到武夷大红袍发展了吧!

如果觉得我们的内容不错,欢迎把试茶么(milulu.com.cn)分享给你的茶友,十分感谢!

©试茶么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4339号 在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