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价
徽州茶商的兴衰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历史上徽州茶商所铸造的儒商精神,徽州茶商实践儒学道德规范并作为商业理性的自觉追求和注重自身形象的树立,对今天的商家来说仍然是富有启迪意义和学习价值。
经营理念
徽州茶商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由于受到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徽州茶商大多从小就秉受传统文化教育与滋润,因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而且能体现“儒贾”特色的经营观念,从而丰富了中国商业史中的观念文化。虽然经营观念只是商业文化的一个层面,但它对徽商的兴业发家,其作用却不容忽视。
效益观念
地缘效益
“善治生者,不惟任地,且惟择地”。徽州茶商经商伊始,不过是将茶和其它特产运往外地,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后来,从追求经济效益出发,便逐渐跳出徽州本地的范围,走南闯北,以谋取高利。
徽州茶商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北到辽宁、北京、南到广州、福建、东到上海等,杭州是徽州茶商东出经商的枢纽,苏州是徽州茶商北上东进的要道,横贯东西的长江是当时一条重要的天然商路,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也是当时重要水道商路,一些徽州茶商不仅从事茶的转运贩卖,而且置有山场,经营特色经济产品等。清代是徽州茶商的鼎盛时期。茶叶经营日盛,由大城市延伸到一些小镇也都有了徽籍人开的茶店。
行业效益
商场如海,浩瀚无际。商人经商,首先要考虑的便是选择哪一“行”。其着眼点,无非以利润效益为目的。
集约效益
徽州茶商在经商过程中,以其智力和才能,往往采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从事贩买贩卖活动,从而实现了高效益。徽州茶商大多经营本地所产的茶叶。不少茶商,不只是单一的贩茶,而是集收购、加工、运输、销售以及设立茶庄于一体。
群体效益
徽洲茶商带有浓厚的宗族性和地域性,有佐父业茶、佐兄业茶、近亲合营、同乡合营等方式,所用伙计大多是族人或者同乡。
总之,群体结合从事商业经营,都是为了追求效益。而且是在追求群体效益的同时,更是为了追求个人效益。所谓“以众帮众,无非亦为已身地也”徽州茶商的群体效益观念,在中国商业文化史上,堪称别具一格。
名牌观念
徽州茶商有很好的品牌意识,并注重这种无形资产的建立,所以涌现出一批“老字号”。如谢裕大、张一元等等,而这种名牌观念,也激励着他们的进取精神。晚清时徽州茶商努力迎合消费者口味,大获成功,太平猴魁(中国传统名茶,绿茶类尖茶)和祁门红茶先后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和清廷农工商部奖章。
据《徽州商会资料》记载,清光绪年间歙县茶商谢正安开办了“谢裕大”茶行,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谢正安在试制“黄山毛峰(中国历史名茶之一)”茶时,历几载,易几地,反复选、制、品、评,不断地实验,不断地改进,终于在充头源村做出了大家都满意的,色、香、味等方面都有特色的茶;而谢正安将这种茶取名为“黄山毛峰”;接着,又很快地将“黄山毛峰”茶推向了市场;从而使它成了“谢裕大茶号”的一张王牌,以致“名震欧洲四、五载”。
质量观念
徽州茶商十分注重商品的质量,他们总是想顾客之所想,努力使顾客满意。如茶商谢正安认为;“嘴硬不如货硬”,“只要货赢人,不愁客不来”;谢正安在收购茶农的毛茶时十分看重质量,收购毛茶时要细嫩、紧结,凡是有死茶、烂茶、断折、红蒂等现象较多的毛茶即拒绝收购。这说明了谢正安重视质量,也反映了货真价实是经营商业的重要前提。从茶叶销售阶段来看,徽州茶商坚持诚心为质、以义为利的销售理念,以儒商形象示人。在茶叶产品竞争方面,茶商力争上游。
徽州茶商在经营茶叶时还注意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根据消费者的口味,不断提高品位,体现了人本精神。如光绪二年,祁门胡元龙创建“胡日顺”茶厂,改制红茶,因其迎合了许多欧美消费者的口味而大受欢迎。
信誉观念
质量观念、名牌观念、信誉观念都是互为作用的。经营商业如果商品不能保证质量,不能创出名牌,何来信誉!不论是合作者之间还是对消费者,徽州茶商都非常重信义,讲信誉。商不背儒教,敦仁尚义,目为儒商。正是因为徽州茶商受到儒家“民无信不立”的影响,所以在经营中能以信誉为本,并由此而导致商业兴隆,财源茂盛。
如茶商谢正安就采用“以义为利”的经营策略,他在与人交易时,或有狡诈的小茶贩蒙混其数,多取他的钱财,他并不斤斤计较;而在付给他人货物时,若一旦发现有缺斤少两的情况,他则必如数予以补偿。谢正安这样做不但没有蚀本,反而使生意更加红火。当谢正安的生意做大后,有人试图冒充“谢裕大”的品牌销茶;谢正安发现后立即在信誉单上增加“和”字记号;同时聘请了律师,以保护自身利益并维护茶号声誉。
同时,他还采取特制包装,并在茶箱贴上特定的三角形“信誉单”并注明品名、数量和质量等;谢正安还承诺,一旦发现货名不符当即可以成批退货并赔偿损失。因此,张之洞为谢裕大茶号”题写了“诚招天下客,誉满谢公楼”的对联。
途程观念
途程是指地理、水陆交通路线方面的知识。徽州茶商途程观念,突出地反映在由他们亲自编辑的商旅途程的专书中。徽州茶商在前辈商人的传授下和行走四方的过程中熟谙了这些知识,并将自己的多年积累编纂成商旅路程图书作为经商行路的指南;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中叶休宁大贾黄汴的《一统路程图记》,书中详细介绍了各地道路的起讫分合、距离、行走难易和水陆驿站名称、食宿条件、物产行情、社会治安、行会特点、船轿价格、名胜古迹等。
途程观念,从另一角度来审视,又是时间观念。在徽州茶商的脑海里,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利润。
人才观念
商业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商业经营的成败。谢正安的老乡徽商后代的清代著名理财家、经济思想家王茂荫在总结徽商的经营之道时说:“以商贾之道言之,大抵能创一肆守一业者,其人必工心计,习俭勤,且旦夕以身入其中而又知人而善任,非是则败。”同时,他又说,一个商人业主纵然“有资本巨万”,如果用人不当的话,“不数年而覆者矣”。
徽商不仅注重人才的竞争和聘用,也对伙计的训练与培养,而且对有才干而忠心者,给予擢升,并允准其离主自立经营;而这种作法有利于激发伙计的敬业和专注精神,这无疑对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上面所列的徽州茶商经营观念的几个主要方面,大多都是他们从商的商业道德问题。自明清以来,徽州茶商以自身的开拓进取创造了辉煌业绩----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成就,同时形成了一种儒商精神,树立了一代儒商的形象。
徽州百年茶号“怡新祥”的创始人孙友樵儒商一生,他在生意中概括出:“无俭不富、无仁不旺、无智不明、无勤不固”。这可以说是对徽州茶商经营活动的高度概括。徽州茶商的成功之道:一是徽商的创业精神,二是徽商的创新能力。
分类
功能
徽商经营茶叶,有茶号、茶行、茶庄、茶栈等多种类型。“茶号”犹如当今的茶叶精制厂,乃从农民手中收购毛茶,进行精制后运销。“茶行”类似牙行,代茶号进行买卖,从中收取佣金。“茶庄”,乃茶叶零售商店,以经营内销茶为主,后期亦少量出售外销茶。“茶栈”,一般设在外销口岸,如上海、广州等地,主要是向茶号贷放茶银,介绍茶号出卖茶叶,从中收取手续费
职能
茶商因在茶叶运销中的职能不同,大致可分为收购商、茶行商和运销茶商。
茶叶收购商人,有的地方称为“螺司”。他们深入茶山,向零星茶户(茶叶生产者)收购毛茶,然后卖与茶行商人。有的地方没有这类收购商,由茶户直接卖与茶行商人。
茶行商人的业务,主要是代运销茶商收购茶叶,他们一般为经纪人,亦有兼营毛茶加工业务者。运销茶商至产茶区贩茶,必投茶行,给验茶引,预付货款。茶行商人代为收购,抽取佣金。开设茶行,要经过官府批准,领取照帖。官府禁止私自开设茶行。
运销茶商大致有两种,运销“官茶”的称“引商”;运销“商茶”的称“客贩”。另外还允许带销“附茶”十四斤,作为“官茶”运脚之费。“客贩”请引于地方政府,专门运销“商茶”,除缴纳引课之外,凡遇税关,需验引抽税。产茶区生产的茶叶,要先尽“引商”收买。然后方给“客贩”运销。
著名茶商
独特的环境,孕育出了许多著名的徽商。宋代徽商朱元经营茶业,遇蔡京改茶法,说其私贩茶叶有罪,因而下狱。元代敏人毕仁16岁便在庐州开设茶叶店,充当坐贾。其父毕天祥则每年运茶数百引,充当行商。坐贾与行商结合,获得商额利润,知名于时。还有张文卿(1867-1931年)、汪裕泰等人。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黄山毛峰创始人、谢裕大茶行缔造者谢正安!
谢正安(1838-1910),名闰年,字静和,徽州漕溪(今属徽州区富溪乡)人,生于茶业世家,毕生经营茶业,为谢裕大茶行主人,黄山毛峰创始人,著名历史徽商。他于清同治后期,精心研制茶叶,于清光绪元年,首创黄山毛峰。谢公视野开阔,善抓商机,有胆识,勇投入,致谢裕大茶行迅速崛起,黄山毛峰畅销中外,“名震欧洲四、五载”。
著名茶学家王镇恒(中国茶学教育家)教授,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多次深入漕溪一带实地考察后,称“漕溪是黄山毛峰之乡,谢正安乃黄山毛峰之父。”
2005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上,黄山毛峰创始人谢正安被评为十大历史徽商,并名列前茅。大会颁发了“十大历史徽商”和“中国商业经济专家”称号。
胡锦涛、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以黄山毛峰礼赠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贵宾。
作为徽商,谢正安以经营茶叶为主,先后开设“谢裕大茶行”、“亿中祥茶号”和漕溪、新田、岗村、坭田、营口等地厂栈,并涉足经营铁路、木材、钱庄、纸张、皂烛诸行业,驰骋商场近半个世纪。他不仅是位杰出的茶商,还是位杰出的茶叶科技工作者,对茶叶的种、栽、管、摘、制、评诸方面,均有一定造诣。清政府曾授他“奉政大夫” 、“朝议大夫”。
缘起
徽州多佳山好水,自古盛产好茶、香茶、名优茶。茶园,好茶的源头。“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我国历代贡茶(古代中国朝廷用茶)、传统名茶,大多出自高山。明代陈襄古“雾茶吸尽香龙脂”便道出了茶场的选址对于好茶重要性。
茶叶多了,除小半自饮外,茶农们将其大部销售外地,以度生计。徽州区的黄山毛峰、休宁的炒青始祖松萝茶,黄山区的太平猴魁,歙县的漕溪茶和顶谷大方茶(安徽省歙县特产),祁门红茶等,驰名海外,享誉全球。“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徽州少年,被“丢”在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嘉兴等城市后,大多习文从商。三年学徒满,有的便在当地开起了布庄,有的办起了木行,有的则成了盐商和茶商。为打通销售渠道,大批茶商创办的茶号、茶行、茶庄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
徽州商人四出经营茶叶,史料可查,始于明代。而徽州的茶叶买卖是很早的。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说明原属祁门之浮梁,远在1100多年前就已成为茶叶的集散地。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歙州司马张途著的《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所载:“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给食、供赋,悉恃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逾于诸方.”可见当时祁门茶市相当兴隆。宋代《贡茶录(古代中国饮茶论著)》所说的:“早春英华,来泉胜金”,诸名茶皆出自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