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三道茶寓寄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
尘世的每一个人,当我们在酒足饭饱之余,慢慢品茶之时,不妨让这饱含智慧的茶香慢慢沁入我们的生命之中,让人生如茶,芳香宜人!
冲泡水温要求
三道茶的冲泡水温要求在九十度以上茶叶有:
冲泡的茶叶种类:铁观音、水仙、冻顶乌龙、佛手等。
重揉捻茶类:铁观音、佛手等接近球状的茶。
重焙火的茶类:色泽较黑、较暗的茶。
陈年茶类:任何妥善储存的陈年茶,以铁观音、水仙较常见。
三道茶的冲泡水温要求在八十度到九十度之间的茶叶有:
轻发酵的茶类:如文山包种茶(与冻顶乌龙茶并称为台湾两大名茶),若焙火较重,仍以高温冲泡。
芽茶类:如白毫乌龙、高级红茶等。
熏花茶:香片、包种茶、熏花。
三道茶的冲泡水温要求在八十度以下的茶叶有:
绿茶类:如龙井、碧螺春等。若品尝时仍觉得苦味太重,可再降低水温。
基本介绍
图片:白族三道茶
三道茶,白语叫“绍道兆”,是白族待客的一种风尚,大凡宾客上门,主人一边与客人促膝谈心,一边吩咐家人忙着架火烧水。待水沸开,就由家中或族中最有威望的长辈亲自司茶。
传承意义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获得“白族三道茶(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饮茶方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分类
第一道茶叫“苦茶”,是由主人在白族人堂屋里一年四季不灭的火塘上用小陶罐烧烤大理特产沱茶到黄而不焦,香气弥漫时再冲入滚烫开水制成。此道茶以浓酽为佳,香味宜人。因白族人讲究“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所以这道茶只有小半杯,不以冲喝为目的,以小口品饮,在舌尖上回味茶的苦凉清香为趣。寓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人生之旅,举步维艰,创业之始,苦字当头。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面对苦境,我们惟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出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第二道茶叫“甜茶”,是用大理特产乳扇、核桃仁和红糖为佐料,冲入清淡的用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的茶水制作而成。此道茶甜而不腻,所用茶杯大若小碗,客人可以痛快地喝个够。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经过困苦的煎熬,经过岁月的浸泡,奋斗时埋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最后硕果累累。这是对勤劳的肯定,这是付出的回报。当我们在鸟语花香里,明月清辉下品尝甜美的果实之时,我们又怎能不感到生活的快意?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是用蜂蜜加少许花椒、姜、桂皮为作料,冲“苍山雪绿茶”煎制而成。此道茶甜蜜中带有麻辣味,喝后回味无穷。因桂皮性辣,辣在白族中与“亲”谐音,而姜在白语中读“菒”,有富贵之意,所以此道茶表达了宾主之间亲密无比和主人对客人的祝福(如恭喜发财,大富大贵)。因集中了甜、苦、辣等味,又称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诸如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等等的诱惑。要做到“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宏的气度。如果一味沉湎于成功或失败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执着,就会作茧自缚,陷入生活的泥潭不能自拔,丧失了许多人生乐趣。所以,这道茶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不妨看得轻些淡些,不要让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抛弃的重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
由来
图片:白族三道茶中文名
白族的三道茶当初只是长辈对晚辈求学、学艺、经商,以及新女婿上门时的一种礼俗。它的形成,还伴随着一个富有哲理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在大理苍山脚下,住着一位手艺高超的老木匠。他带有一个徒弟,学了多年还不让出师。一天,他对徒弟说:“你作为一个木匠,会雕会刻,还只学到一半功夫。要是跟我上山,你能把大树锯倒,锯下板子,扛得回家,才算出师。”徒弟不服气,就跟着师父上山,找到一棵大麻栗树,立即锯起树来。但还未等徒弟将树锯成板子,已觉口干舌燥,只好恳求师父让他下山取水解渴,但师父不依。到傍晚时分,还未锯完板子,徒弟再也忍受不住了,只好随手抓了一把树叶,放进口里咀嚼,想用来解渴。师父看了徒弟又皱眉头,又咂舌的样子,笑着问徒弟:“味道如何?”徒弟只好实说:“好苦啊!”师父这时才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学好手艺,不先吃点苦头怎行啊?”这样一直到日落西山,板子虽然锯好,但徒弟已筋疲力尽,累倒了。这时,师父从怀里取出一块红糖递给徒弟,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徒弟吃了这块糖后,觉得口不渴了,精神也振作了。于是赶快起身,把板子扛回家。从此以后,师父就让徒弟出师了。
分别时,师父舀了一碗茶,放上些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去后,问道:“此茶是苦是甜?”徒弟答曰:“甜、苦、麻、辣,什么味都有。”师父听了,哈哈大笑,说道:“这茶中情由,跟学手艺、做人的道理差不多,要先苦后甜,还得好好回味。”自此开始,白族的三道茶就成了晚辈学艺、求学时的一套礼俗。以后,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客,特别是在新女婿上门、子女成家立业时,长辈谆谆告诫晚辈的一种形式。
吴江三道茶
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很有名气,江苏吴江也有三道茶,主要流行于吴江市西南部的农村,饮来别有风味。吴江三道茶喝法的特点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先甜后咸再淡”。
头道茶叫饭糍干茶。一般是用来招待贵客,或是招待第一次上门的新客及来访的亲戚的。但这却是一道不用茶叶的茶礼,只是饭糍干加糖冲上开水即成。饮用倒是十分方便,但饭糍干的制作却挺费劲,所以也就显出此茶的礼重。
据说饭糍干是这样制成的:“先用饭铲铲些煮好的新糯米饭于锅底,使劲研磨米饭直到成一层薄薄的米粉皮子,均匀地贴在锅底四周。待皮子边缘翘开,把它铲出,这便是饭糍干。”这活干起来很累人的,即使是在冬天,也会搞得满头大汗。并且还需另有一个专人灶下烧火,要严按执行掌铲人的命令要求,控制好火旺火缓。
开水冲泡好的饭糍干茶,实际上是一种泡饭而已,但却如白云片片,梨花朵朵,满屋生香,软而不烂,香甜适口。第二道是熏豆茶(以熏豆为原料的菜品)。主要用料是熏豆和茶叶,再辅以炒熟的芝麻、晒干的胡萝卜条和橘子皮,还有新鲜的震泽黑豆腐干之类,味略咸。此茶的特点是多色多味,乡土气息浓郁。
最后一道是清茶。当地人又谦称为淡水茶。清茶者,茶叶与白开水也,这才是真正的茶。
有人这么说吴江三道茶:先吃泡饭,再喝汤,最后饮茶,与我们一般的饮食程序无异。
意义
由于这种煮茶方法能发出似雷响的声音,响雷茶也就因此得名。据说,这还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一当响雷茶煮好后,主人就提起砂罐,将茶汤一一倾入茶盅,再由小辈女子用双手捧盅,奉献给各位客人,在一片赞美声中,主客双方一边喝茶,一边叙谊,预示着未来生活的幸福美满和吉祥如意。
历史渊源
早在唐代《蛮书》中就有记载,一千年前的南诏时期,白族就有了饮茶的习惯。明代的徐霞客来大理时,也被这种独特的礼俗所感动。在他的游记中这样描述它“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所谓“注茶为玩”,就是把饮茶作为一种品赏的艺术活动,也即是后人所称的茶道。
在白族当地,饮三道茶有一种调节人际关系和传扬民族文化的作用。不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公园船头,饮用三道茶的形式和内容都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在欢迎客人和来宾的重要场合,显得更加隆重和热烈。
三道茶中,每一道都伴有三至五个节目,身穿漂亮民族服装的“金花”和“阿鹏”们(白族姑娘统称为“金花”,小伙子统称为“阿鹏”)载砍载舞,边表演边劝茶,而当第三道回味茶饮至过半时,那些金花和阿鹏们便会热情地邀请客人走到场子中间,一起唱歌和跳舞,从而将活动推向高潮。
白族传统"三道茶",尤其是大理白族三道茶可谓是民族茶文化中的一绝,其精美的配料做工、高雅的礼仪氛围,已经让品尝"三道茶"更富含人生先苦后甜再回味的深刻哲理了。
喝法
三般茶的喝法是:先将本地产的绿茶放特制的小砂罐里在火上焙烤,待罐中茶叶烤脆、烤香、变黄时,冲入罐中少许沸水,等水中泡沫消失。
再将沸水冲满,四火稍煨火片刻,茶水呈琥珀色,香味浓郁,有烤茶(白族的传统茶俗)的特殊馥郁,斟入小茶盅内,此第一道茶,称为头道苦茶。
在砂罐里注入新水,加入白糖、炒香的桃核仁片、芝麻面等是第二道茶,即二道甜茶。第三道茶要在茶水中放入烘香的乳扇、红糖、蜂蜜、桂皮、米花、和几粒花椒等,称为三道回味绵。
茶叶内含茶多酚(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生物碱、蛋白质、糖类、有机酸、多种维生素、矿质元素、芳香成分等,兼有药理和营养两方面作用。具有提神醒脑、利尿强心、清热降火、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压等特点。中国是茶是故乡,民族地区由于自身的生活习俗形成的特殊饮茶方法,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化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现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
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
由于这种茶经(唐代陆羽创作茶学专著)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引言
图片: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2003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偏居于西南一隅的南诏大理国,是一方崇尚佛教的乐土。南诏后期,佛教被奉为国教,寺庙众多,饮茶之风盛行,茶成为寺庙中日常饮用、佛事供奉、招待香客和游人的必备饮品。一时之间,民间争相效仿,使茶饮这一雅事在大理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岁月蹉跎,沧海桑田,茶饮在大理逐步发展完善,并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呈现,“三道茶”这一独特的茶道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三道茶”第一道为“苦茶”,制作时,先将水烧开,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转黄,茶香喷鼻,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顷,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因此茶经烘烤、煮沸而成,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并在茶盅里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这样沏成的茶,香甜可口。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现已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待客的茶礼。“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游的保留节目。
纵观白族“三道茶”的传承发展,是佛教活动的兴盛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亦暗合了佛家追求人格完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