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坑茶历史渊源
淳安县产茶历史悠久,鸠坑乡之鸠坑茶(浙江省淳安县特产)就始产于汉,名盛于唐,称“睦州贡鸠坑茶”。唐代陆羽(唐代茶学家、茶文化奠基人)专著《茶经(唐代陆羽创作茶学专著)》有关名茶和名种都提及“睦州鸠坑”。李肇《国史补》记载名茶:“茶之名品益从……睦州有鸠坑。”杨华《膳夫经手录》载有“睦州鸠坑茶,味薄,研膏绝胜霍者”。五代十国毛文锡著《茶谱(201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也称“睦州之鸠坑,以其水蒸之,色香味俱臻妙境。”其他如宋朝陈咏《全芳备祖》,明朝《严州府志》《淳安县志》,明朝许次纾(明朝的茶人、学者)《茶疏(明代许次纾创作的植物书)》、张源《茶录(古代中国饮茶论著)》、王象晋《群芳谱》、李时珍《本草纲目》等都有鸠坑茶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省里茶叶专家,专程前来进行科研和推广茶叶技术。
1983年,浙江省农业厅在淳安召开鸠坑种提纯复壮会议。
1959年,“鸠坑大叶种”被列为全国十大茶树良种(2002年金盾出版社出版图书)之一。有关部门大量收购茶籽(被誉为东方橄榄油之称)和茶苗,出口到苏联、马里、几内亚、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国。新安江电站建成蓄水后,外迁移民也将鸠坑茶种带往第二故乡种植。
20世纪80年代,鸠坑种就成为浙江省主要品种,栽培面积占全省茶园总面积45%左右。湖南、湖北、山东、江苏、安徽、四川、云南、甘肃等省也有较大面积栽培。
1984年10月,鸠坑茶树良种被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一级茶树良种,编号为“华茶23号”(克sct23),被认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的有性系品种。鸠坑种属有性系群体品种,灌木型,树姿半开展,分枝密,生长势旺,发芽密度大,芽叶肥壮,色绿,茸毛少,产量较高。在丰产性、适制性、抗逆性和适应性等方面都具有优良的性状。
20世纪50年代,浙江省开始研究鸠坑茶树推抗逆性和适应性。
通过上文的详细介绍,您真正学习并了解到鸠坑茶历史渊源了吧!
如果觉得我们的内容不错,欢迎把试茶么(milulu.com.cn)分享给你的茶友,十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