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试茶么 > 茶叶知识 > 道茶

道茶

它是什么?道茶同义名称有崇道茶,是茶的种类。
内容概述:
道茶

道茶,又称为道家茶、崇道茶,是一种种类,重于制作工艺。发祥于唐代。

道茶特点

一、道茶(亦称泰山道茶)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道家文化和禅文化有机融为一体,成为泰山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的茶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二、泰山道茶在道观、寺院中逐渐被培育成茶中精品,制作工艺明显区别于南方茶系(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具有浓郁的泰山地方特色。其工艺为道观、寺院少数道人和僧人垄断密不外传,更增加了其神秘的色彩。
三、泰山道茶具有清心明目,强身健体的养生作用,且清馨甘醇,香气怡人,啜之神情气爽,口感极佳。
四、泰山道茶形态优美,泡之,其芽微绽,在杯中缓缓落下,其色嫩绿,茶水清澈透明。
五、泰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作为泰山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泰山道茶成为中华民族茶文化的“祖庭”,它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
六、泰山道茶是中华民族茶文化的嫡脉,早在唐代就与道家文化和禅文化融为一体,成为道禅文化的重要内容,丰富了中华民族茶文化的内涵,成为北方茶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道茶溯源

泰山是中国茶文化之“祖庭”。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独树一帜,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云:“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参罗炤《茶道、茶文化的祖庭——泰山灵岩寺》,2002年济南灵 岩寺佛教文化与艺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鸳鸯碑”唐人题记中,便留有两条关涉饮茶风俗之文。
大历王圆题记云:“淄州刺史王圆,······于大历十四年 (779年)二月二十一日同登泰岳,时真君道士卜皓然、万岁道士郭紫薇,各携荼果相侯于回马岭。”又贞元任要题记云:“其年(贞元十四年,798年)十二 月二十一日立春再来致祭,荼宴于兹。”碑中“荼”即“茶”之古字,题记中在突出位置,两次涉及茶事,可见中唐时期泰山道茶已负盛名,饮茶之风颇盛。
人们以饮泰山道茶为幸事。清中期,南北文化交流增多,商贸活动频繁,野生青桐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南方的茶树被引进落户泰山,南方茶树开始生长于泰 山,泰山海拔高度,土壤、云雾等自然条件,使茶树形成了独特的品格,加上道观于寺院的制作工艺,泰山道茶(亦称道茶)的影响日益远播,逐渐取代了原材料青桐芽。泰山茶营养素十分丰富,包括矿物质、维生素、粗纤维等。
泰山道茶还有许多药用成分,诸如茶多酚(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咖啡碱和脂多糖等。一杯茶犹如一贴配伍极为相宜、疗效又很广泛的良药。
泰山道茶的绿茶,嫩叶完整,苗锋显露,色泽温润,汤绿而透明,香味沁人肺腑,非常醇和。
泰山道茶的红茶,滋味醇厚,醇正甘甜,回味无穷。
然而,千百年来,泰山道茶却主要存在于泰山道观、寺院之中,供少数道人和僧人享用,以及用于款待达官贵人、帝王祭祀封禅所用。其制作工艺为道观、寺院垄断,密不外传,因此,泰山道茶便显得格外的神秘珍贵,其虽在市间有广泛影响,但一般人却无缘品茗。
泰山道茶历经千年传承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品格,具有很高的品味,堪称茶中精品,是泰山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民族茶文化的经典。

分布区域

历史上道茶(亦称泰山道茶)主要产于泰山山麓,因种植面积小,产量低,十分珍稀,所以主要集中在泰山碧霞祠岱庙王母池等道观及泰山寺院和泰山周边地区。
由于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得名于“泰山安则四海安”,意为“国泰民安”。
泰安市地处东经116°20′∽117°59′,北纬35°38′∽36°28′30′之间。北以泰山与济南为界,南与济宁市相连,西隔黄河与聊城市相望,东与莱芜市、淄博市、临沂市毗邻。东西长176.6公里,南北宽93.5公里,总面积7762平方千米,占山东省总面积的6.2%。
泰安市 辖泰山区、岱岳区两区,新泰、肥城两市,宁阳、东平两县,人口560万。境内的东岳泰山,初名岱山,亦名岱宗,为中国名山之首,号称“天下第一山”。总面 积426平方千米,最高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名录。
泰安市泰山景区道茶茶业开发有限公司根据泰山道茶茶树对生长环境的苛刻条件,成立泰安市泰山景区道心茶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泰山景区内开发了上千亩泰山道茶种植基地,专为泰山道茶提供鲜叶来源。

简介

道茶(亦称崇道茶)源远流长,相传发祥于唐代,初由道高德劭的道长借鉴民间工艺,采用道家秘方秘制而成。
成品仅限于泰山道观、寺院的道士、僧人享用,所以又称泰山崇道茶,偶有来泰山封禅、进香的帝王、达官贵人驻跸、休憩于观、寺时方有幸品尝,外界无缘问津。其独特工艺也仅在历代住持或道行高深的道长、高僧之间师徒传授,现已传至第九代。
泰山道茶第九代传人郑信昊道士,俗名郑大中,男,1964年3月出生,汉族,山东省泰安市人,大学文化程度,系泰山碧霞祠住持、全真龙门派第24代传人张诚达道长嫡传弟子,现任泰安市泰山景区道茶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泰安市泰山景区道心茶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泰安市文化收藏鉴赏协会主席。
在 多年修行中,信昊不仅精研道法,而且兴趣广泛,尤其对茶文化情有独钟。随着道行渐深,他对饱含道、佛文化和泰山文化的泰山道茶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参据历史文献资料和口头传说,走遍泰山道观、寺院及泰山周边茶叶种植基地,整理挖掘道茶前代传人尤其第六代传人卜皓然道长和第七代传人郭紫薇道长濒临失传的制 作秘方,结合现代高科技制茶方法,对原有的制茶工艺进行了“三改六补”,九项落实,形成了独特的制茶工艺。同时,在茶具、茶艺方面,信昊也融入道家五行学说,创造出一套独具道家特色的形制和程序。
现在的泰山道茶经(唐代陆羽创作茶学专著)历代传人尤其第九代传人信昊多方补益,踵事增华,从种植、采摘、制作、品啜、器具、茶艺等各个层面,都蕴含着丰厚的道、佛文化和泰山文化,尤其饱含着重生、贵生、养生、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等等道家文化之精髓,特别还凝聚着独有的“泰山灵气”。
信昊秉持“运泰山灵气,送八方福祉”之理念,又赋予了泰山道茶以新内涵、新精神,把原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泰山道茶推向社会,造福万 家,将泰山道茶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开创了泰山道茶的新境界,步入了泰山道茶的新时代。

道茶传承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传承方式学艺时间居住地址
安期生不详不详师徒传承不详山东胶南
稷邱君不详不详师徒传承不详山东泰安
崔文子不详不详师徒传承不详山东泰安
马明生不详不详师徒传承不详山东淄博
崔道演不详不详师徒传承不详不详
卜浩然不详不详师徒传承不详不详
郭紫薇不详不详师徒传承不详不详
张志纯不详不详师徒传承不详山东肥城
郑信昊1964大学师徒传承1995山东泰安

与泰山文化

一、 道茶(亦称泰山道茶)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泰山道茶自诞生之日起便融入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之中,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历代帝王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泰山道茶的茶饮。
泰山无以伦比的历史地位和南北交通要冲的区位优势,促进南北的文化交流和商贸来往,为泰山道茶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泰山高山、云雾、光照时间长、土坯肥沃的条件下,逐步形成了独具泰山特色的品质。
二、历史上泰山茶有泰山道茶(又名仙人茶)、黄芩芽、松苔茶、泰山老茶等品种。
仙人茶:民国高宗岳《泰山药物志》卷四云:“仙人茶:《岱史》曰:‘泰山青桐树,其芽茁如菠薐时采。’蒸熟阴干,或生阴干。开水泡饮,其味清芬。”
黄芩芽、松苔茶、泰山老茶: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卷 四论泰山茶茗云:“又有松苔,极饶奇韵。”清陆廷灿《续茶经(清代陆廷灿著谱录书)》卷下之三《七·茶之事》所述相同。《泰山药物志》卷二《草部》“黄芩”条云:“壮士夏月用之 泡茶,可免肠热之症。”明泰安人宋焘《五言一首》诗云:“山僧煎苦茗,更可洗尘纷。”(《青岩居草》)或谓即咏黄芩茶(参今人袁爱国《泰山茶文化》,载 《民俗研究》1995年第2期)。又清泰山僧元玉《冬日偶言》云:“雪洁松堪煮,天寒兴愈深。”(《石堂集》卷八)或谓即咏松苔茶。又清金古良《游岱记》 云:斗母宫住持“以松子煮茶饮客”(《北图藏拓》第65册、页73所影《游岱记》拓本)。此又泰山松茶之别品。
又近代美国威廉·爱德加·盖洛《中国的五岳》第一章《青色的东岳泰山》记泰山僧众植茶云:“一些寺院特地种植了茶叶,在一天门附近就种有一种品种特别的茶叶,其包装盒上标有这座圣山的名字。”
二、 泰山道茶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泰山道茶早期的民间发现
早期,泰山山民发现青桐芽尝试泡水饮用,口感极佳,且能强身健体,口口相传,泰山道茶在民间流行,那时仅是泰山道茶的原始形态,尚无制作工艺可考。
2.泰山道茶进入道观、寺院
唐代,泰山道茶进入道观、寺院,使泰山道茶发生了质的改变和飞跃。泰山道茶进入道观、寺院与道家文化与禅文化融为一体,大大提升了泰山道茶的品味和文化含量,其制作工艺逐步形成。
泰山道茶的传承方式为师徒传承,传承以道长、主持为主,制作工艺密不外传,被长期垄断于道观、寺院之中,仅供道人、僧人享用,或用于款待达官贵人,遇帝王封禅祭祀时则作为贡品为帝王所用。
3.清代中期,南北文化交流和商贸交流的增多,南方的茶树落户泰山,泰山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孕育了其独特的品质,用泰山道茶制作工艺生产的泰山道茶具有了更高的品位。
4.当代泰山道茶传入民间
当代,泰山道茶传入民间,有商家进行传承和开发,为社会提供了符合时代的茶叶及其文化。
©试茶么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4339号 在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