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试茶么 > 全国茶叶特产 > 福建省 > 南平市

武夷山市特产:武夷山大红袍

特产概述:

武夷山大红袍是福建省武夷山市的茶叶特产,乌龙茶品种,同时属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武夷山大红袍

武夷山大红袍是武夷山最负盛名的茶,被誉为“茶中之王”,生长在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经茶师评定,大红袍茶冲至9次,尚不脱原茶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茶,冲至7次,味就极淡。从而夺得了“茶中之王”桂冠,名闻海内外。

2019年11月18日,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武夷山大红袍特产图片

武夷山大红袍产地介绍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而大红袍乃是武夷岩茶中之姣姣者,传说明末清初即有其名,1921年蒋叔南游记中有提到武夷山数处有见,如天心岩(武夷山的产茶区)九龙窠(即有摩崖石大红袍三个字的一处,传系1927年天心寺僧刻)、天游岩一处、珠濂洞一处(也有入叫水谦洞),但非常遗憾的是,这些游记和调查都没有交代清楚这几处大红袍更具体的地点、属哪个寺庙茶庄、是否是同一种或同名不同种、茶树特征是否一样以及品质如何。1941年林馥泉(台湾茶学家)的《武夷岩茶的产制销》一文中提到马头岩的磊石盘陀有-q大红袍的,而记录大红袍采制全过程的却是九龙窠大红袍那3株。1958年陈德华在福建长乐一中时,看到该校美术老师陈礼调到武夷山写生时画的九龙窠大红袍也是3株。1962年春中茶所从武夷山剪取大红袍枝条带回杭州扦插种植的也是九龙窠那3株大红袍。1964年春,福建茶叶研究所谢庆梓等二入来武夷山时,也是由陈德华陪同前往九龙窠剪取那3株大红袍枝条带回福安社口。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陈德华主持武夷名丛(福建武夷山选育成的茶树优良单株的总称)的挖掘、整理、繁育推广工作,对当时的岩茶产区天心大队(在大队长全程陪同下)逐村、逐户进行调查,对有关国营场及有关前辈、茶人也是多方了解,其中对大红袍茶树没有入提出天游岩、珠濂洞(或水濂洞)或马头岩的磊石、盘陀等处有此树存在。从武夷山著名的四大名丛茶树看,大红袍、水金龟(产于武夷山区的一种半发酵茶)、白鸡冠、铁罗汉各有其特点,水金龟茶树是生长在大路旁,白鸡冠茶树本身特独一无二,嫩叶淡黄色时间长达50天左右。铁罗汉生长在鬼洞,树高达3.3米,而大红袍则是生长在九龙窠悬崖峭壁的半山腰,传说1927年,天心寺僧在茶树旁刻了“大红袍”三个字,当时在武夷山仅此茶树刻有名字,传有一达官贵人为了能得到大红袍真品,曾在离大红袍茶树不远处盖了一座小木屋住入看护(小木屋前几年失火被烧),以便在采制过程全程跟踪监督,但最终还是未能得到真品,天心寺僧为保护大红袍可谓用心良苦。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许多传言都无法证实除九龙窠半山腰的几株大红袍外,还有其他大红袍存在。事实上武夷茶区还未听说有不同品种的大红袍存在。

从品质验证大红袍为茶王当之无愧。福建省茶叶研究所曾对武夷山众多名丛进行品质筛选、鉴定,最后首推大红袍。近几年武夷茶区新开采的大红袍茶叶品质大多反映出该茶种种质特征优异,尤其在2005年春茶期间多雨天气的情况下,各地种有大红袍的茶农大多认可其品质。其中有一位专家制作闽南型乌龙茶的茶人,第一次采制完大红袍就惊叹其品质的优异。

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九龙窠的母树大红袍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武夷岩茶的杰出代表,也是世间绝无仅有的茶类活化石,由于它的神秘玄妙,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以一睹芳容为快。1998年,第五届武夷岩茶节上20克母树大红袍首次拍卖,竟价高达15.68万元。2005年第七届中国武夷山大红袍文化节上,20克母树大红袍第五次拍卖,拍出了20.8万元的天价。更是蜚声四海。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地茶叶技术人员,经过长时间的刻苦钻研,科研攻关,终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获得无性繁殖成功。后经福建省科委组织有关专家鉴定,一致认为无性繁殖的大红袍保持了母本的优良特性,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可以推广。经过二十多年的推广和改进工艺,武夷山大红袍已得到空前的发展,它已从历史名牌一跃成为行销世界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在各地武夷山大红袍经销店均能购到产自武夷山的武夷山大红袍产品,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根据联合国批准的〈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大红袍已作为古树名木录入武夷山世界自然遗产,大红袍与遇林亭窑址,御茶园(元代皇家御茶园的遗址)等已录入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第38页)。属于〈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保护范围。同时,九龙窠“大红袍“摩崖岸石刻是省级文物保护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基本建设、旅游建设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国家质检总局对武夷岩茶良种茶树也明确提出保护措施,根据〈条例〉和〈文物保护法〉精神,为确保这一珍贵的世界遗产长的更好、更壮,武夷山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母树大红袍的保护和管理:一是自2006年起,对母树大红袍停止采摘;二是指定茶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管理;三是改善和保护母树大红袍生态环境;四是建立详细的管护档案;五是拨出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六是明确茶业局为管护单位。

武夷山大红袍发展情况

福建名茶,武夷山大红袍相信当之无愧,已经无法享用正宗大红袍。为加强保养母茶树,武夷山市政府决定,对六株大红袍母树实行“停采留养”,希望保证其能够“延年益寿”。

清代即已名扬天下的大红袍母树仅六株,生长于武夷山景区天心岩九龙窠,是武夷岩茶高贵品质的象征,也是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市面上的大红袍皆是这六株母树的后代。

珍贵的“大红袍母树茶”年产量不足一公斤。第七届中国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节上的拍卖会上,20克大红袍母树茶拍出了20万8千元人民币的天价。

为严格保护大红袍母树,武夷山当局决定实行特别管护:停止摘大红袍母树茶叶,确保其良好生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科学管理。

20世纪80年代初,大红袍茶叶无性繁殖获得成功,并在1995后开始大面积推广。

武夷山大红袍发展史

1962年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武夷山九龙窠剪了大红袍枝条带回杭州扦插繁育作为引种种在品种园内(1992年夏秋之交,又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名丛观察园中剪取很多武夷名丛,单丛等夏梢带回扦插,其中包括大红袍,标明来自武给山市茶叶研究所编号***号85年11月17日种)。1964年春,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培育室科研人员谢庆梓等二人带着单位的介绍信,来武夷山要剪取九龙窠大红袍枝条带回福安扦插繁育,来者是我同学,一路陪同到县政府办公室,县综合农场办理好手续,然后带到九龙窠,经看护人验证同意后,他们二个人就攀上大红袍茶地剪穗,待剪好下来时我开口向同学要几支扦插,没想到被婉言拒绝,说实话,当时对大红袍有兴趣,但并不在意,所以也不介意。从1978年底到1982年,市茶叶研究所连续开展对武夷名丛进行挖掘、整理、繁育工作时,

不知怎的也没把繁育九龙窠大红袍当成急事、大事来办,总认为大红袍茶树已在那里,有人看管,没问题,加上平时经常宣传大红袍,使之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久而久之而敬而远之。

1985年11月,值参加省茶叶研究所四十周年所庆之际(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我一到所里,就私下里向培育室主任黄修岩提出要求希望在回武夷山时带几株大红袍茶苗回武夷山栽种,同学说:“你已不在市茶叶研究所工作了,管理方便吗?”我说:“为了顾全大局,我会把它当作一件大事办好的。”也许同学出于同情,“那好吧,等你坐车回去时,我会把茶苗送到车门口给你带回。”当我约好回武夷山的时间后,第二天,黄修岩主任真的给我带了五支正本大红袍茶苗,包装得很隐蔽,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它种好!那时我如获至宝,恨不得一步就到武夷山!最后于1985年11月17日完好地种在御茶园名丛观察园中。回想当年,不知当时为什么只从省所引回五株大红袍,而不多引些?很多很多年后才知道!这五株大红袍是“秘密”的引回,所里领导不知道,这不近似于偷吗?大红袍的神秘又一次演绎着神秘的故事。

五株大红袍小苗在御茶园里茁壮成长着!它承担着加速繁育的任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所育苗木已在岩内外种植。从此,纯种正本大红袍的面积年年在扩大,由于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比较稳定,能被大多数人认识,所以种植面积必将不推而广(原来这五株大红袍现处于留养时期,即休养生息,供观赏)。武夷山大红袍上世纪60年代初神秘的走出九龙窠,等了20多年后,绕了一个大弯,又秘密的走回武夷山。回首40余年的不平凡经历,心里感慨万千……

武夷山大红袍历史传说

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中国古代婚俗)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古代中国朝廷用茶)。

大红袍母树于明末清初发现并采制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数百年来盛名不衰,其传说颇多,广为流传。大红袍母树生长在武夷山天心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两旁岩壁矗立,日照不长,温度适宜,终年有涓涓细泉滋润茶树,由枯叶、苔藓等植物腐烂形成的有机物,肥沃土地,为茶树补充养分,使得大红袍天赋不凡,得天独厚,品质超群。古时采摘大红袍,需焚香礼拜,设坛诵经,使用特制器具,由名茶师制作。解放初期,大红袍在采制期间有驻军看守,制作过程中的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并称重后签字,最后加封后由专人送呈当地市人民政府。大红袍的品质优异,独具特色,“岩韵(武夷岩茶独有的品质特征)”特显,香气馥郁,回味甘爽,与其它名丛对照冲至九泡尚不脱原茶真味——桂花香。

武夷山大红袍外形特征

武夷山大红袍是植株灌木型,树冠半披张,权高可达2米以上,主干尚明显,分枝较密,叶梢向上斜生长,叶,一般在6—7cm,长者可达10一11cm;宽一般3cm左右,宽者可达4—4.3cm,中叶型,近阔椭圆形,先端钝略下垂、叶缘略向面、叶绿光亮,叶肉稍厚微隆质脆、叶尚浅尚明27—28对,叶脉7—9对,花型尚大,直径3cm左右,花瓣6片,萼片5片、花丝稀疏稍长,高低不齐,二倍体,茶果中等。嫩芽梢尚壮,深绿微紫,夏梢叶更显带红毫尚显,萌芽、开采期(茶树年生长周期中,第一批鲜叶的采摘日期)比肉桂品种迟,一般在5月10日左右(缓冬年份)。

武夷山大红袍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红茶色素(茶叶中提取的水溶性酚性色素)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现象)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小灌木,高约1米,通体均被锈色硬毛。根直而长,可达50厘米,常有锈色油点,断面带浅红色。茎直立,枝有棱。三出复叶互生。夏秋开花,总状花序腋生或聚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蝶形花冠紫红色。荚果斜卵形,仅一荚节,被贴生长柔毛,紫色网脉明显。种子长圆形。大红袍是用无性繁育的,与福建省许多无性系茶树品种一样,亲本的优点能遗传而不变异,武夷山茶区所种植的大红袍,其苗木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市茶叶研究所引种的。

大红袍是武夷名丛中极具特征的一个品种,从情况看只要选择土质好的茶地,在武夷山茶区种植不存在风险。但要进一步对这一品质进行研究。提倡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和良种多样化的情况下,必须和其他良种合理搭配,以保证能最佳地发挥大红袍的品质特征,使其健康成长。

武夷山大红袍形态特征

2005年中开面采在5月16日,高山区5月18日后(2004年5月11日开采)。从采制时间上看,据林馥泉1941年当时记载九龙窠大红袍采制时间是5月17日,2005年的市茶叶研究所按小开面采摘的时间是5月11日,中开面为5月16日,高山茶(高海拔地区茶叶的通称)区为5月18日,大红袍和60多年前的九龙窠大红袍采制日期基本一致。初制工艺方面,宜中开面3—4叶,萎凋适度,以顶二叶失去光泽为准,摇青为三红七绿为界,过轻过重均不宜,香气显,红边适中即可杀青,烘焙足火均应保持原味为准,在2005年春茶各品种品质对比中,大红袍多有桂花香或粽叶香,种质特征发挥明显。这与1941年林馥香所描述的大红袍九汇尚有桂花香相似……

武夷山大红袍生长环境

“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

武夷山大红袍“大红袍”的来历

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武夷山“大红袍”,都禁不住垂涎三尺。“大红袍”以其卓越的品质和极为稀少的产量,成为茶中之王。

武夷山大红袍产地及制作

大红袍”茶树现经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试验,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已获成功。经繁育种植,已能批量生产。“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每年春天。市面上的大红袍身价不菲,却大多是经过多次再移植和培育的茶树。别说母树,就是“大红袍”二代、三代,每年的产量也非常稀少,不过数百克,世间难得一见,根本不可能批量生产。“大红袍”二代现身深圳福田区景田北街东海银座“国特专供”专卖店,200克价值超过5万元。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贵在稀贵。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方圆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6株为正宗,据载它们的树龄已逾340多年。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武夷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叶,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

武夷山大红袍荣誉

二00三年,武夷山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二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在全国茶类中唯一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001年"武夷山大红袍"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证明商标;二00二年武夷茶获得原产地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二00五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市);二00六年,武夷星茶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授予指定用茶。

第十六届9.8投洽会闽商论坛唯一指定用茶

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经闽商论坛组委会严格筛选,红锦堂凭借其卓越的产品品质和良好的品牌口碑成为本届论坛唯一指定用茶,凸显了福建浓郁的茶文化。同时,红锦堂国宝大红袍作为珍贵纪念品,被闽商论坛组委会赠送给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先生。

2019年12月23日,第五届中国农业品牌年度盛典在成都通威国际中心开幕,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武夷山大红袍等品牌入选。

2020年7月20日,武夷山大红袍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

武夷山大红袍制作方法

⒈大红袍的采摘

大红袍的采摘与一般红绿茶不同,其鲜叶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交成熟(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鲜叶不可过嫩,过嫩则成茶香气低、味苦涩;也不可过老,过老则滋味淡薄,香气粗劣。而且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带露水采;不同品种、不同岩别、山阳山阴及干湿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⒉大红袍的初制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其制法极为精细,基本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乌龙茶初制工艺中的特殊工序)→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萎凋:萎凋是鲜叶丧失水分的过程。其标准为新梢顶端弯曲,第二叶明显下垂且叶面大部分失去光泽,失水率约为10%-15%。此过程对大红袍香型的形成和能否有醇厚的滋味关系极大。其中日光萎凋是最好的萎凋方式。萎凋时,将鲜叶置于谷席、布垫等萎凋器上,摊叶厚度1-2kg/m2。阳光强烈时要二晒二凉,晒青程度以叶面光泽消失,青气不显,清香外溢,叶质柔软,手持茶梢基部,顶叶能自然下垂为度。

做青:做青是形成大红袍品质的重要阶段,是一个继续萎凋和发酵相结合的过程,其技术性极强,一方面促使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酶性氧化,另一方面又要限制其进行速度。做青时要以特有的手势摇青。将水筛中的凉青叶不断滚动回旋和上下翻动,通过叶缘碰撞、摩擦、挤压而引起叶缘组织损伤,促进叶内含物质氧化与转化。摇后静置,使梗叶中水分重新均匀分布,然后再摇,摇后再静置,如此重复7~8次,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特征。摇青次数和时间,视青叶的变化(香型与叶色)而定,俗称“看青做青”。在后半阶段,必要时辅以“做手”,弥补摇青不足。“做手”乃甩双手左右将叶互碰,反复数次,但不可使劲用力,动作力求自然。一般摇青规律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多摇少做。优质原料,则只摇不做。

判断做青适度与否,通常于亮处透视第二片叶,以叶面呈亮黄色,叶缘呈焦枯色,近叶缘之叶内呈淡黄色,靠近主脉及叶柄处呈淡黄绿色,俗称“三节叶”为做青叶的理想状态。前期较嫩原料,叶片由于失水不平衡而收缩面叶下凹的“汤匙形”,以手触之,柔软如棉;后期原料硬化则有刺手感。嗅之,青草气逐渐为花果香所替代,清香向熟香转化,即谓之兰花香,具有幽而清,浓而不浊、香甜扑鼻之感。做青在岩茶制作中占有特殊地位,费时最长,一般需要8~12h。若操之过急,苦水未清,则会给茶汤滋味带来不良影响。

杀青: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酶活性,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部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工序提供基础条件。其杀青标准:叶态干软,叶张边缘起白泡状,手揉紧后无水溢出且呈粘手感,青气去尽呈清香味即可。出青时需快速出尽,特别是最后出锅的尾量需快速,否则易过火变焦,使毛茶茶汤出现混浊和焦粒,即俗称“拉锅”。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后期低火低温出锅。

揉捻:揉捻是形成武夷岩茶外形和影响茶叶制率的主要因素。揉捻时应做到:杀青叶需快速盛进揉捻机乘热揉捻,以便达到最佳效果;装茶量需达揉捻机盛茶桶高1/2以上至满桶;揉捻过程掌握先轻压1-2次,即采用轻-重-轻,以利桶内茶叶的自动翻拌和整形。初揉后即可投入锅中复炒,使茶条回软利于复揉,又补充杀青之不足。并使已外滥的茶汁中之糖类、酶类等直接与高温锅接触,起轻度焦化而形成岩茶的韵昧,时间虽仅30s,却对品质起很大作用。复揉除使条形紧结外,还能提高茶汤浓度。复揉手法与初揉相同,揉20余下即可进行“走水焙”。

走水焙:岩茶“走水焙”在一个密闭的焙间中用培笼进行。在各个不同温度(90-120℃)的焙窟上以“流水法”操作。使复揉叶经历高、低、高不同温度的烘焙,达六七成干下焙。整个过程10多分钟。速度快、工作紧张,故又称“抡水焙”。

簸扇、凉索与拣剐走水焙下焙后.簸扇去片末,然后摊凉5-6h,以增进后熟作用,使滋味醇和、色泽沙黄而浦润。再经拣剔去除梗与茶朴,即可复培。

炖火与趁热装箱:拣剔后的茶条先以90-100℃的培温复焙1-2h,再改用70-90℃低温“文火慢炖”。这是武夷岩茶特有的过程、对增进汤色、耐泡、滋味醇和、香气熟化等有很好效果。最后趁热装箱,也是一种热处理过程,对品质也有一定良好影响。

⒊大红袍的精制

大红袍的精制主要流程包括:毛茶→初拣→分筛→复拣→风选→初焙→匀堆→拣杂装箱

毛茶拼配和付制:拼配应根据拟生产的成品茶的要求,制订不同产地、不同季别、不同等级的毛茶配(喝茶时佐以食用的小吃如糖果、糕点、凉果、蜜饯等的总称)料比例的正常方案。拼配应遵循执行标准、稳定质量、兼顾全局、统筹安排、充分利用、提高效率的原则。

武夷山大红袍鉴别方法

武夷山大红袍一看

看茶叶的外形:大红袍是武夷山最传统乌龙茶的代表,武夷山可以说是乌龙茶的发源地(有据可查)乌龙茶得名于乌黑呈龙形故称乌龙.所以大红袍必须是乌黑呈龙形的单叶条索形茶.如果是其他外形的可以确定为非大红袍。

武夷山大红袍二闻

福建乌龙有南乌龙(铁观音)与北乌龙(武夷岩茶)之说,大红袍做为北乌龙的代表是传统茶的代言,属于熟香茶。培火相对较足,初闻茶有炭火茶及茶叶的自然干香。火香味较足。不应有其他的杂味,香味有人说大红袍具有明显的桂花香.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香气过重过于明显的茶就不是大红袍了,大红袍自古以来就是以水以韵得名,而不是以香得名的。

武夷山大红袍三品饮

品饮大红袍是要有95度以上的开水冲泡,大红袍汤色呈褐黄色,汤色透亮较重。这与茶的培火有关。入口有微苦而余味足,重韵味和回甘,但绝不可以是入口就非常的香甜。久泡亦无苦涩味,且可以多次冲泡有十泡有余韵之说。

武夷山大红袍补充介绍

地域范围

武夷山景区东至骆驼峰;西至凌霄峰、虎啸岩、揽石峰;南至武夷宫;北至三仰峰

特定品质

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

文化典故

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福建省武夷山市的特产“武夷山大红袍”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纠正,十分感谢!
©试茶么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4339号 在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