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试茶么 > 茶叶知识 > 煎茶水记

煎茶水记

它是什么?煎茶水记是唐代官员张又新所著书籍。
内容概述:
煎茶水记

《煎茶水记》一书约900字,根据陆羽《茶经》的五之煮,略加发挥,而尤重水品,力嫌陆羽的“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中等,井水者下等。” 叶清臣《述煮茶泉品》篇末称“泉品二十,见张又新《水经》,又《太平广记》卷399引此书亦称《水经》。未够考事,乃引刘伯刍品评的:“扬子江南泠之水第一、无锡惠山寺之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之石泉水第三、丹阳观音寺之石泉水第四、扬州大明寺之石泉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淮水为最下第七。”加以扩大,重新品评为:“庐山康王谷之水帘第一、无锡惠山泉水第二、蕲州兰溪之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之石水第四、苏州虎丘寺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之潭水第六、扬子江之南零第七、洪州西山之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桐柏县之淮之源第九、庐州龙池山之顾水第十、丹阳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之中零水第十三、归州王虚洞下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之洛水第十五、吴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之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之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之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全文

故刑部侍郎刘公讳伯刍,于又新丈人行也。为学精博,颇有风鉴,称较水之与茶宜者,凡七等:
扬子江南零水第一;
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
扬州大明寺水第五;
吴松江水第六;
淮水最下,第七。
斯七水,余尝俱瓶于舟中,亲挹而比之,诚如其说也。客有熟于两浙者,言搜访未尽,余尝志之。及刺永嘉,过桐庐江,至严子濑,溪色至清,水味甚冷,家人辈用陈黑坏茶泼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鲜馥也,又愈于扬子南零殊远。及至永嘉,取仙岩瀑布用之,亦不下南零,以是知客之说诚哉信矣。夫显理鉴物,今之人信不迨于古人,盖亦有古人所未知,而今人能知之者。
元和九年春,予初成名,与同年生期于荐福寺。余与李德垂先至,憩西厢玄鉴室,会适有楚僧至,置囊有数编书。余偶抽一通览焉,文细密,皆杂记。卷末又一题云《煮茶记》,云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逢陆处士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欢,因之赴郡。至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日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士谨信者,挈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陆以勺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又以勺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驰下曰:“某自南零赍至岸,舟荡覆半,惧其鲜,挹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骇愕。李因问陆:“既如是,所经历处之水,优劣精可判矣。”陆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李因命笔,口授而次第之: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
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
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
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
扬子江南零水第七;
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
唐州桐柏县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
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
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
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
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未尝泥。
吴松江水第十六;
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
郴州圆泉水第十八;
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此二十水,余尝试之,非系茶之精粗,过此不之知也。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然善烹洁器,全其功也。李置诸笥焉,遇有言茶者,即示之。又新刺九江,有客李滂、门生刘鲁封,言尝见说茶,余醒然思往岁僧室获是书,因尽箧,书在焉。古人云:“泻水置瓶中,焉能辨淄渑。”此言必不可判也,力古以为信然,盖不疑矣。岂知天下之理,未可言至。古人研精,固有未尽,强学君子,孜孜不懈,岂止思齐而已哉。此言亦有裨于劝勉,故记之。

内容提要

《煎茶水记(唐代官员张又新所著书籍)》全文仅约九百余字。前列刘伯刍所品七水;次列陆羽(唐代茶学家、茶文化奠基人)所品二十水,说是元和九年初成名时,在荐福寺得于楚僧,本题作《煮茶记》,乃是代宗时李季卿得于陆羽口授的。后面附有宋叶清臣《述煮茶泉品》一篇,欧阳修《大明水记》一篇,《浮槎山水记》一篇。百川学海本也附有此三篇。

张又新

该书的作者张又新,字孔昭,司门员外郎鷟之曾孙,工部侍郎荐之子也,深州陆泽(河北深县)人,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进士第一名。历官右补阙,江州刺史,左司郎中等。长于文辞。附和权相李逢吉。事迹见《新唐书》本传;《旧唐书》附见张荐传。

古代茶书集萃

◎《煎茶水记》([唐] 张又新 著)
评论当时的泉水,共二十种水源
《品茶要录(黄儒所著书籍)》([宋] 黄儒 著)
宋代茶叶制造方法、茶病(制造问题)的原因
◎《茶经(唐代陆羽创作茶学专著)》(唐 陆羽)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大观茶论(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关于茶的专论)》(宋 赵佶
《大观茶论》是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唐、宋代的一种煮茶方法)”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茶录(古代中国饮茶论著)》(宋 蔡襄(北宋官员、书法家、茶学家、文学家
《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古代中国朝廷用茶)(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特产)之作。计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抹茶的原料茶)、罗茶、侯茶、①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煮泉小品》([明] 田艺蘅 著)
全书分十部分,记述考据并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大抵原本旧文,未能标异于《水品》、《茶经》之外。”按,田艺蘅序《水品》云:“余尝著《煮泉小品》,有取材于鸿渐《茶经》者十有三近游吴兴,会徐伯臣《水品》,其旨契余者十有三……”因知《煮》文在前,《水品》随后,岂可责之以“未能标异于《水品》哉?
◎《茶疏(明代许次纾创作的植物书)》([明] 许次纾(明朝的茶人、学者) 撰)
许次纾(1549~1604),字然明,号南华,明钱塘人。清历鹗《东城杂记》载:“许次纾……方伯茗山公之幼子,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性不善饮……所著诗文甚富,有《小品室》、《荡栉斋》二集,今失传。予曾得其所著《茶疏》一卷,……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许次纾嗜茶之品鉴,并得吴兴姚绍宪指授,故深得茶理。该书撰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
◎阳羡茗壶系([明] 周高起 著)
该书一卷,除序言外,分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以品系人,列制壶家及其风格品鉴,并论及泥品和品茗用壶之宜。后附有周伯高诗二首,林茂之,俞仲茅诗各一首。该书是研究宜兴紫砂茶具有重要著作。
◎岕茶(中国第一历史名茶)汇抄([清] 冒襄 辑)
《岕茶汇抄》大半取材于冯可宾《岕茶笺(闻龙创作的烹调饮食类书籍)》,还钞于许次纾《茶疏》和熊明遇《罗岕茶记》。刊本有昭代丛书本,张潮撰序和跋;有冒氏小品四种本,光绪乙酉(1885)刊;有冒氏丛书本,光绪己亥(1899)刊。
◎《茶录》([明] 张源 著)
张源,字伯渊,号樵海山人,包山(即洞庭西山,在今江苏震泽县)人。“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顾大典《茶录.且引》)
◎《茶谱(201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明]朱权 著)
朱权,明太祖朱元璋之第十七子, 明代道教学者、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善古琴。字癯仙,号涵虚子、丹丘先生。《茶谱》著于1440年前后,全书除绪论外,分十六则。在其绪论中,简洁地道出了茶事是雅人之事,用以修身养性,绝非白丁可以了解。“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标意甚明,书中所述也多有独创。
◎《茶联(以茶为题材的对联)集锦》(周作人 辑)
◎[清]陆延灿 《续茶经(清代陆廷灿著谱录书)》
◎唐人咏茶诗

书评

四库总目中说:“修所记(指上述欧阳修的二篇记)极诋又新之妄,谓与陆羽所说皆不合,今以《茶经》校之,信然。又《唐书》羽本传中说:‘李季卿宣慰江南,有荐羽者,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则羽与季卿大相龃龉,又安有口授《水经》之理。殆以羽号善茶,当代所重,故又新托名欤然陆游《入蜀记》曰:‘史志道饷谷帘水器,真绝品也,甘腴清冷,具备诸美。前辈或斥《水品》,以为不可信,水品固不必精当,至谷帘泉旧然非惠山所及,则亦不可诬也’。是游亦有取于是书矣”。
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崇文总目小说类、《郡斋读书志》农家类、《直斋书录解题》杂艺类、《通志》艺文略食货类、《宋史》艺文志农家类都有记载。四库全书著录。刊本有:①宋刊本;②百川学海本;③明华氏刊本;④说郛本;⑤茶书全集(明代书籍本;⑥文房奇书本,作《茶经水辨》一卷;⑦清唐人说荟本。
©试茶么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4339号 在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