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龙珠茶
开县龙珠茶产自重庆市开州区敦好镇龙珠村,地处中国茶树原产地——三峡腹心地带,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茶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
历史上,开县龙珠茶曾经是我国著名的上品贡茶,自晚唐开始进贡,到清朝为止,历时千年。开州的茶史已有近3000年的文明史。
开县龙珠茶发展史
1949年解放以来,开县对龙珠茶生产虽然给予了一定重视,但是仅局限在扩大面积上,而疏于改进工艺、提高品质,致使数朝数代的茶中贡品——龙珠茶,未能再放异彩。随着茶叶市场供需平衡,加之茶叶市场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名优茶生产已成为热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原万县地区农业局与开县农业局联合组织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龙珠茶进行开发,于1983、1984、1985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川省优质名茶;1987年获四川省优质名茶金杯奖;1990年至1992年又连续获万县地区优质名茶奖,并于1992年与城口鸡鸣茶一起被授予“万州名茶”称号;1992在四川万县地区与湖北宜昌市、鄂西州三地(市)联合举办的“首届三峡名优茶及名茶包装评比会”上,被评为“三峡最佳名茶”;1995年参加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获得金奖;2001年获“重庆市名牌产品”、“中国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2003年通过ISO9001:2000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并取得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2006年11月,龙珠茶被第四届中国民营经济高峰会指定用茶;2007年,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再夺金奖。
龙珠茶已开发有极品御芽、珍品松针、曲毫、翠玉、毛尖、绿水、毛峰、春绿、大宗绿茶、茉莉花茶(茶叶吸收茉莉花香而制成的茶叶)等系列产品,并远销乌干达、肯尼亚、摩洛哥、毛里求斯、日本、香港、巴基斯坦、利比尼亚和阿富汗,以及重庆、北京、上海、山东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青睐。
如今,重庆市开县龙珠茶业有限公司已拥有“四厂一中心”的生产格局,即龙珠茶厂、碗家茶厂、水田茶厂、龙珠精制茶厂、茶叶销售中心,形成了“集团公司+茶业公司+农户+市场”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同时,与时俱进,还加大了系列产品的科研开发力度,为做大做强龙珠茶业,逐步走出一条品牌之路,走出一条以文化推动产业之路,走出一条产业化经营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县龙珠茶补充介绍
地域范围
"龙珠茶"主要生长于:重庆市开县敦好镇龙珠村龙珠寺一带,此地海拔800-1200米,土壤肥沃、环境优美、山青水秀、云雾缠绕是产好茶的最佳地势。
特定品质
龙珠茶素有“形美、色绿、香浓、味醇,味绝佳、无杂卉”之称。龙珠茶的主要营养成分:属于天然的有机食品,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茶多酚、可可碱、茶碱、氨茶碱、糖类与脂肪类等种维生素物质。主要功效:提神醒脑、明目、生津止渴、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腻、降血脂、抗辐射等众多保健功效。
文化典故
据《开县县志》记叙:“开县种茶始于汉朝,兴于唐朝,凡山皆产茶,品质优。”清嘉靖《夔州府志》载:“开州城北四里‘茶岭’之茶,味绝佳,无杂卉。”在宋、明时期,由于我国东南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叶经济中心也逐渐由西南向东移,朝庭对四川茶叶并不重视,在这一时期开县茶叶少有资料记叙,无从查考。清朝时期开县茶叶生产发展经历了发展、衰败、再发展的过程。据《开县县志》记载:“清康熙四年,龙珠茶被朝庭列为贡茶,茶叶生产由此而得以发展,全县产茶2000担,主产于正坝、大进、温泉、岩水等地;而至咸丰年间毁之无存,清末得又得以复苏。”这一时期与开县毗邻的城口、达州等地的茶叶生产发展迅速、产销两旺。主要生产晒青、炒青和粗茶。由此看,清朝开县的茶叶生产有一定发展,尤其是龙珠茶、大进早茶、锁口茶等名优茶相继恢复发展。茶叶销售一是“边引”销甘陕,二是“腹引”销下江,三是就近销万县、重庆等地。据清代甘桂林等《云阳县乡土志·商务》记载:“进口货物表。货物名色:茶;产地何由:开县、城口……贩运何若:水陆。”说明开县“腹引”茶一部分是经过云阳。民国前期,开县茶叶生产已有相当规模,到民国30年,产茶430吨,民国37年产茶过500吨,在川东茶区与城口县双双成为万担产茶县。这个时期,茶叶主要是销下江,其次才销甘、陕。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连年战争,茶叶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1949年,全县仅产茶140吨。主要生产晒、炒青。以本地销售为主。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加大了对茶生产的投入,使开县茶叶焕发了青春。经过建国初的恢复,1960年茶叶面积800公顷,产茶215吨;1970年发展到2333公顷、产茶300吨;七十年代后开始发展红碎茶,至1983年,红碎茶达250吨,1985年达茶园面积2533公顷、产茶1000吨。1978年开县被列为全国产茶基地县。1984年由外贸统购统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