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苔茶
石阡苔茶,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据明万历年间《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盛于明初。石阡苔茶扁形绿茶,外形自然芽状、稍扁、有毫,绿润,匀整,汤色黄绿、明亮,清香,滋味鲜爽,叶底完整、嫩匀;石阡苔茶营养丰富,其中茶多酚20—26%,咖啡碱4.5—6.0%等。
2015年2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石阡苔茶”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石阡苔茶(地理标志产品)历史渊源
早在唐朝“茶圣”陆羽(唐代茶学家、茶文化奠基人)《茶经(唐代陆羽创作茶学专著)》中记载石阡荼“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宋明清时期作为贡品上贡朝廷,誉为“贡茶(古代中国朝廷用茶)之乡”。
石阡是“中国苔茶之乡”,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有千年的茶叶栽种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明万历年间《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盛于明初,黔省各属皆产茶…石阡茶…皆为贡品”。
汉代杨雄着《方言》、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江南道》、明代《黔记》、清代《续黔书》、《贵州通治》以及现代茶圣吴觉农的着作等历代史书、方志都从不同侧面记载和描述了石阡茶叶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状况。
据1940年《杨大恩乡土教材辑要》记载:“民国二十五年贵阳开全省展销会,石阡茶获优质奖章”。
建国后,石阡是贵州省红茶的试验区和青毛茶(黔青)的主产区,生产的青毛茶是贵州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的茶叶标准样。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笔为石阡题词“茶叶生产,前途无量”。
2008年2月,国家标准委员会将石阡苔茶列为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是贵州省唯一覆盖县域范围的示范项目,苔茶产业步入了标准化发展阶段。
石阡苔茶产品特色
外在感观特征
石阡苔茶扁形绿茶,外形自然芽状、稍扁、有毫,绿润,匀整,汤色黄绿、明亮,清香,滋味鲜爽,叶底完整、嫩匀。
内在品质指标
根据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分析,石阡苔茶营养丰富,其中茶多酚(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20—26%,咖啡碱4.5—6.0%,茶氨酸(茶叶中特有的游离氨基酸)2.0—2.5(克/100克),谷氨酸0.28—0.40(克/100克),酪氨酸0.05—0.10(克/100克),精氨酸0.18—0.3(克/100克)、天冬酰胺0.5—1.0(克/100克)等。
石阡苔茶产地环境
石阡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梯级状大斜坡地带。东与江口、印江毗邻,西与凤冈相望,南与余庆、施秉接壤,北与思南临界。海拔最高1870米、最低390米,平均海拔857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8℃,年日照数平均1233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121毫米,无霜期303天。兼具低纬度、高海拨、寡日照,最适合茶叶生产。自然土壤为黄壤、山地黄棕壤为主,充分满足石阡苔茶的生长需要。
石阡苔茶产品荣誉
1999年,石阡苔茶获中国国际茶博览暨交易会授予的“第二届国际茶博会金奖”;
1999年6月,石阡苔茶获中国茶叶学会授予的“第三届中茶杯特等奖”;
2006年,石阡苔茶获宁波国际茶文化优质奖;
2006年4月,石阡苔茶获第二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遵义市举办的茶产业博览会)组委会授予的“2006年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优质奖”;
2006年5月,石阡苔茶获中国(深圳)国际文化节、茶博会论坛茶评比“金奖”;
2007年5月,石阡苔茶获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节、茶道论坛评比“金奖”;
208年4月,石阡苔茶获中国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名优茶评比“金奖”;
2008年5月,石阡苔茶获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苔茶文化节暨茶叶博览会“中国名茶”评选“金奖”;
2009年4月,石阡苔茶获上海国际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金奖”;
2010年,石阡苔茶被评为“中国消费者满意名特优品牌”;
2010年,石阡苔茶成功申报为地理证明商标和被评为“贵州省三大名茶”;
2011年,石阡苔茶被评为“中国著名品牌”、“中国优质产品”;
2013年,石阡苔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5年2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石阡苔茶”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石阡苔茶地理标志
石阡苔茶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龙塘镇、龙井乡、白沙镇、聚凤乡、本庄镇、河坝乡、大沙坝乡、坪地场乡、花桥镇、石固乡、青阳乡、五德镇、枫香乡、坪山乡、中坝镇、甘溪乡、国荣乡、汤山镇等18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7°44′55″—108°33′47″,北纬27°17′5″—27°42′50″,区域面积2173平方公里。
特定生产方式
石阡苔茶栽种区域通常选择,排灌方便,地势较高,土壤酸性、粘砂适度、结构良好,通透性好,表土有机质含量大于1%,土层厚度80厘米以上,无污染,集中连片,便于规模化生产的地块。
主栽品种为石阡苔茶、福鼎、名山、龙井系列等,10月至次年3月移栽,栽植深度10—15厘米,大行距1.5米,小行距0.45—0.50米,丛距0.30—0.35米,每从茶苗2株,每亩4500—5000株。发现缺丛缺株,及时补苗。清除杂草。重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重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利用生物防治、绿色综合防控措施,将农药残留降低到标准范围。茶园种植桂花等经济林木,每隔3—5行茶树间作一行。当枝条生长到0.40米以上时,进行修剪,高度离地面0.35—0.40米,修剪后去细枝、弱枝,次年在前剪口处提高0.10—0.15米进行第二次定型。严格按标准进行台刈、修剪。
采摘采用提手采,要求同批鲜叶匀度好,净度高,叶完整。建立农业生产档案,及时记录肥料、农药使用情况及其它栽培管理措施。
茶青采摘,规格1芽1叶或1芽2叶,长1.5—3厘米。摊青,将茶青摊放于清洁卫生、设施完好的贮青间或贮青篾质簸箕,不允许直接摊放在地面。摊叶厚度为1—4厘米,时间为4—6小时,以摊放含水量降至66—68%左右,芽叶捎软、色泽略暗绿、微显清香为适度。杀青,选用滚筒杀青、微波杀青(茶叶杀青技术),使含水量降至60—64%左右,叶质变软,色泽转为暗绿,芽叶完整,清香显露为适度。摊凉,将茶坯(花茶制作的专用词)均匀洒在篾质簸盘内摊凉10—20分钟。理条,采用理条机进行理条,叶条扁直,下机再进行摊凉10—15分钟,使叶内水分重新分布均匀。整形,采用多用机整形至叶色润绿,茶叶扁直,香气已显,下机再摊凉10—15分钟。提香,采用多用机,茶叶扁、平、直,光滑绿润,手捏茶条成粉未,含水4—6%下机冷却。精加工,割除碎茶和片未,剔除暗条,使茶净度、匀度及色泽一至。最后进行包装。
工艺流程:鲜叶摊放→杀青→摊凉→理条→摊凉→整形→摊凉→提香→精加工。
质量安全规定
石阡苔茶生产严格按照贵州省茶叶标准技术规程及石阡县茶叶综合标准体系的规定进行生产。
该规定地域范围内的石阡苔茶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石阡县茶业协会提出申请,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石阡苔茶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石阡苔茶补充介绍
石阡苔茶是中国贵州省石阡县当地各族茶农长期栽培选育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母树属古茶树系列。
石阡县位于贵州东北部,铜仁地区西南部.气候温润,境内与周边皆无大规模工业污染源,保留了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石阡苔茶就是在这样一种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在石阡悠久的饮茶文化中培育而成。
特性:石阡苔茶是中国屈指可数的茶树良种,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品质都比外地品种要胜几筹,而且栗香持久,滋味醇厚,色泽绿润,汤色黄绿明亮,叶底鲜活匀整。经农业部检验,该茶致病菌卫生指标、重金属及农残含量,均低于欧盟、日本的标准,芳香物质含量丰富,而且含锌、硒、钾等有益物质。
现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苔茶之乡”称号。国内省内金奖拿到手软,美舆度极高,成反比的是,市场知名度极低.目前石阡县茶园种植面积已达15.8万亩,计划于2011年扩大至30万亩
石阡苔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贵州省石阡县现辖行政区域。
所在地域:贵州
申请人:石阡县茶业协会
所在地域:2014年
地域范围
石阡苔茶地域保护范围为:龙塘镇、龙井乡、白沙镇、聚凤乡、本庄镇、河坝乡、大沙坝乡、坪地场乡、花桥镇、石固乡、青阳乡、五德镇、枫香乡、坪山乡、中坝镇、甘溪乡、国荣乡、汤山镇等18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7°44′55″-108°33′47″,北纬27°17′5″-27°42′50″,区域面积2173平方公里。石阡苔茶种植面积35万亩,年产量达8768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外在感观特征:扁形绿茶,外形自然芽状、稍扁、有毫,绿润,匀整,汤色黄绿、明亮,清香,滋味鲜爽,叶底完整、嫩匀。内在品质指标:根据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分析,石阡苔茶营养丰富,其中茶多酚20-26%,咖啡碱4.5-6.0%,茶氨酸2.0-2.5(g/100g),谷氨酸0.28-0.40(g/100g),酪氨酸0.05-0.10(g/100g),精氨酸0.18-0.3(g/100g)、天冬酰胺0.5-1.0(g/100g)等。石阡苔茶生产严格按照贵州省茶叶标准技术规程及石阡县茶叶综合标准体系的规定进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