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茶
梵净山茶,贵州省铜仁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梵净山茶原产于铜仁市印江县,分绿茶和红茶两个种类。在明永乐九年(1411年),被赐封为贡茶。高端绿茶(翠峰)外形扁直光滑,色泽翠绿、匀整,嫩香持久,滋味鲜醇、回甘,汤色嫩绿、清澈,叶底嫩匀、明亮。大宗绿茶外形卷曲或珠形、针形,嫩绿油润,香高持久,滋味鲜爽,汤色嫩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梵净山红茶外形条索细紧、乌润、显金豪,甜香显、稍带花香,滋味甜醇,汤色红亮,细嫩显芽。
2016年11月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梵净山茶”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梵净山茶历史渊源
铜仁市印江县种茶历史悠久,历来盛产名茶。梵净山茶原产于印江县。据明朝《明实录》记载:“思州方物茶为上”。明代的印江县永义乡团龙村系朗西蛮夷长官司所辖,隶思州。深居梵净山间的永义乡团龙村所产生的团龙茶最早可追溯到11世纪。
梵净山茶起源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朗溪司迎恩洞洞民柴姓到酒水和澧水挂青返还时带了部分茶叶种子在团龙试种。明永乐七年(1409年),由湖南辰溪、沅溪、澧溪、及四川部分商人及游民定居印江和朗溪,与梵净山地区家居苗民通商,把低廉的土特产带出去,这些商人在梵净山中建立了茶叶基地,制作外销,世代相传。在明永乐九年(1411年),永义乡团龙村所产生的团龙茶就进贡皇家,被赐封为贡茶(古代中国朝廷用茶)。
1986年以前,为梵净山茶自然发展阶段。期间团龙贡茶、梵净山土茶等已有名气。
1987年-2002年,印江县梵净山茶开始大面积规范种植发展,并茶产业列入“支柱产业”发展。历届印江县委、政府均将茶产业列入促农增收的重要产业发展。
2003年-2006年,梵净山茶为完全由政府发展向政府推动企业、农户发展过渡阶段,期间实现了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同时利用退耕还林使印江县茶产业得到了的发展。
2007年以后,为梵净山茶转型升级发展阶段。印江县根据生态、气候、区域、茶叶品质和魅力、茶文化等优势因素决定实施名茶战略,建成了印江梵净山优质绿茶基地,形成了集生产、加工、市场、品牌、茶文化为一体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格局。
2010年,印江县已经成为贵州省的茶叶主产县,有绿茶基地21万亩,其中投产茶园8.5万余亩,获有机认证茶园2000亩,无公害认证茶园44800亩。全县种茶农户3.8万余户,生产加工企业3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地级龙头企业4家,获食品安全生产许可QS认证4家,具有出口经营权2家,获ISO9000体系认证1家,GAP认证1家;建有茶叶交易市场1个,茶青交易市场17个。
2012年,印江县进一步打破区域界限,打造了6个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带动力较强的梵净山茶产业带和30个茶叶专业村。
梵净山茶历史文化
印江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县,服饰独具特色,“茶习”、“茶礼”、“茶祭”等习俗沿袭下来。
禅茶(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文化
印江县团龙村,相传就因龙有九子,九子在此相聚而得名。在团龙村的北面有600多年的茶树王(相传用此茶树的茶叶制成团,上面压上龙的图案,专供皇上用,名为“团龙”),东面有相仿的贡茶古茶树(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群(相传用贡茶古茶树上的茶叶制成扁形状,上面压有凤凰图案,专供皇后用,名为“扁凤),南面有中国四大皇庵之一的护国寺,三者相依瞭望守候,陶醉于“禅茶一味”的最高境界。梵净山万米天然睡佛,更是贪享梵净山翠峰(产于湖北省谷城县的茶叶)茶的清香,长睡不起。
21世纪初,永义乡团龙村仍有15世纪种植的老茶树30多棵,其中最大的一棵据专家考证是中国最大的、生长较好的茶树,被誉为“中国茶树王”。
贡茶文化
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团龙柴云祖“以团龙茸茗而献之上大悦恩为宠物(贡品)”,“团龙贡茶”走红明清,声誉不减。已发现印江县团龙村现有600年以上茶树2棵,其中1棵为全国最大紫芽茶树,主干径60厘米,枝叶茂盛,一次可采上等鲜叶3.8斤以上;250年以上茶树36棵,据传就是当时的贡茶茶园。
梵净山茶产品特点
梵净山绿茶
高端绿茶(翠峰):外形扁直光滑,色泽翠绿、匀整,嫩香持久,滋味鲜醇、回甘,汤色嫩绿、清澈,叶底嫩匀、明亮。
大宗绿茶:外形卷曲或珠形、针形,嫩绿油润,香高持久,滋味鲜爽,汤色嫩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
梵净山红茶
外形条索细紧、乌润、显金豪,甜香显、稍带花香,滋味甜醇,汤色红亮,细嫩显芽。
理化指标:水分≤7.0%,总灰分≤6.0%,粗纤维≤14.5%,水浸出物≥36.0%,粉末茶≤1.0%,氨基酸3.5-4.5%,茶多酚(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20-30%。符合梵净山茶品牌综合标准体系要求。
梵净山茶产地环境
铜仁市辖两区八县,为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纵贯本区中部。全市地貌以低中山丘陵为主,其次为高中山和河谷盆地,在全国土壤分区中,铜仁市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有较大面积的黄红壤过渡型土壤的分布,土壤以黄壤为主,酸性土壤面积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74.2%。
铜仁市境内降水充沛,河流密布,是贵州省水文条件较好的地区。境内以梵净山至佛顶山山脉为分水岭,分为两大水系,东为沅水系,主要河流有锦江、松桃河、车坝河等;西为乌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六池河、石阡河、印江河、马蹄河、坝坨河和洪度河等。境内河流均属山区雨源型,由降水补给形成地表径流。境内河流的发源地,除过境的舞阳河、乌江干流以外,其余均发源于武陵山脉。主要河流均沿地势向东、北东和北三面迂回流入湖南省和重庆市,一般呈放射状。全市河流总长达10千米以上,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千米的河流。集雨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121条,年径流总量127.42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29亿立方米。全市主要河流水质情况现状,Ⅲ类水质以上占全市的61.4-69.8%,是全国范围内饮用水和作物生产需用水水质条件较好的地区。
铜仁地处武陵山腹地,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分明。由于工业化进程较慢,工业较少,是贵州乃至全国生态保护较好的地区之一。梵净山区森林覆盖率达9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值达12万个/立方厘米,达到6级以上。铜仁市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季风气候明显,气候的垂直差异显大,主要气候要素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热、水变化基本同步,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18℃,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1400毫米,无霜期200-300天,年日照时数1085-1324小时。梵净山一带为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适宜梵净山茶种植。
梵净山茶产品荣誉
2005年,“梵净山翠峰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注册登记成印江县茶叶公共品牌。
2006年、2007年,梵净山茶均荣获“贵州省名茶”称号。
2008年,梵净山茶荣获“贵州省名牌产品”称号。“梵净山翠峰茶”、“梵净山绿茶”生产标准已成为贵州省地方标准。
2009年、2010年,梵净山茶连续两次荣获“贵州十大名茶”、“贵州五大名茶”称号。
2010年9月,印江县荣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2011年,印江县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
2012年11月15日,“梵净山翠峰茶”获得第九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
2012年7月20日,“梵净山翠峰茶”成功注册登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
2016年11月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梵净山茶”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梵净山茶地理标志
梵净山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贵州省铜仁市所辖的印江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沿河县、江口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共7县122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7°44′-109°30′,北纬27°07′-29°05′,保护面积为11.7万公顷。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16-03-1979。
质量安全要求
包装应符合GB23350、GB11680和DB522200/T105-2015的规定。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环境与特殊内容规定:产地环境条件符合GB/T18407.1《农产品安全质量》、DB522200/T83-2015产地环境要求,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通透性好等;土壤质量符合DB52/T435《贵州省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中四等旱地以上指标要求和DB522200/T91-2015标准要求。
2、产地要求:海拔高度400-1200米,境内年降雨量达800-1300毫米,年平均气温16-18℃,年日照时间长达1200-1300小时,无霜期近300天,雾多空气湿度大,土壤呈黄壤、黄棕壤、红壤,pH值为4.5-6.5,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
3、品种选择:主要栽培品种包括石阡苔茶(地理标志产品)、福鼎大白茶、安吉白茶(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特产)、龙井43号。
4、栽培管理技术
4.1栽培规格:采取双行双株或双行单株,单行双株:大行距1.5-1.8米,小行距0.4-0.5米,株距0.3-0.4米;单行双株:行距1-1.2米,株距0.3-0.4米。
4.2除草施肥:主要采取“人工除草”方式和“除小除早”措施;施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重施基肥,分期追肥。
4.3茶树修剪:适时合理修剪。
4.4鲜叶采摘:按标准适时分批进行采摘。
5、加工技术规程
5.1梵净山绿茶加工技术规程:①梵净山翠峰茶(名茶产品系列):鲜叶摊放→杀青→摊凉→理条做形→摊凉→脱毫→辉锅(扁形茶初制的一道工序)→摊凉→提香→分级归类。②炒青绿茶:鲜叶摊放→杀青→摊凉→揉捻→解块→初烘→摊凉→复揉→解块→二烘→摊凉→辉锅→摊凉。③烘青绿茶:鲜叶摊放→杀青→摊凉→揉捻→解块→初烘→摊凉→复揉→摊凉→烘干→摊凉。
5.2梵净山红茶加工技术规程①梵净山卷曲形红茶:鲜叶摊青→萎凋→揉捻→解块→发酵→初烘→摊凉→搓团提毫(绿茶成形的关键工序)→摊凉→足干→摊凉→分级归类。③梵净山颗粒形红茶:鲜叶摊青→萎凋→揉捻→解块→发酵→初烘→摊凉→造粒→摊凉→足干→摊凉→分级归类。
1、标志使用人规范生产控制措施:梵净山茶地理标志由铜仁市茶叶行业协会在申报取得认定后,根据相关规定,统一印制,铜仁市茶叶行业协会根据使用人的申请,经核实符合《梵净山茶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后再供给使用人使用。
2、标志使用人规范使用标志控制措施
2.1使用人必须是在铜仁市区域内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经营,并已经取得梵净山茶品牌使用权的企业;必须遵守《梵净山茶品牌使用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梵净山茶品牌综合标准体系》。
2.2梵净山茶生产经营者必须在梵净山茶产品包装上统一使用梵净山茶和公共标识图案和标注形式。
2.3凡在梵净山茶产品包装及其他地方使用梵净山茶和公共标识图案的,必须向铜仁市茶叶行业协会提出使用书面申请,在征得铜仁市茶叶行业协会书面许可后方能使用。
2.4包装应符合GB23350、GB11680和DB522200/T105-2015的规定。
梵净山茶补充介绍
梵净山茶因产于梵净山而得名
净山茶包含绿茶、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速溶茶等系列,以绿茶为主。得益于梵净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的呵护,加之经典精湛的加工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梵净山茶独特的品质神韵。
一、自然生态得天独厚
梵净山茶产于中国绿茶黄金产业带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是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绿色宝库,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及其周边区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高雾浓、空气清新、小气候突出,茶园分布在海拔800-1500米之间的区域内,所产梵净山茶品质极佳。
二、历史文化悠久厚重
铜仁是茶叶的原产地,茶叶发展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陆羽《茶经》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贵州通志》记载:“梵净山茶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盛于明朝,岁出约10万斤。”
至今铜仁还完好地保存着大片古茶树群,其中千年茶树3株、五百年以上茶树123株。在漫长的演变中,梵净山茶与梵净山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有机融合,逐渐形成了底蕴深厚的以“修身养性、健康和谐”为主旨的梵净山茶文化,同时也切合铜仁“厚德铸铜、仁义致远”的城市精神。
三、品质独特馥香致远
好山好水出好茶。梵净山茶得益于梵净山区域优越的自然生态,品质绝佳。水浸出物在43%以上,氨基酸、茶多酚、以及各类微量元素等含量切合人体所需的黄金配比,特别是梵净山名优绿茶系列产品,被誉为“绿茶极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和茶业专家的好评。
四、产品荣誉枚不胜举
梵净山茶系列产品,在“中绿杯”、“国饮杯”、“黔茶杯”等名茶评比活动获奖60余个,沿河千年古茶荣获在捷克布拉格举办的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标志性产品梵净山翠峰茶、石阡苔茶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多次荣获日本、香港国际绿茶评比金奖,被评为贵州五大名茶、三大名茶。
五、绿色产业美丽茶乡
铜仁现有茶叶面积140多万亩,涉及石阡、印江、松桃、江口、思南、德江、沿河7个县115个乡镇,茶园规模居全省第二。在首届“中华生态文明茶乡”、“中华生态文明茶园”评选活动中,我市荣获首届“中华生态文明茶乡”称号,梵净山生态茶园荣获首届“中华生态文明茶园”称号。2014年全市产茶叶产量达4.35万吨,产值35.72亿元。规划到2020年,全市投产茶园200万亩,茶叶产量20万吨,年产值100亿元以上,把铜仁建成全国绿色、有机、安全、健康茶叶生产基地。
地域范围
梵净山茶产于铜仁市所辖的印江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沿河县、江口县、松桃县,122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7°44′—109°30′,北纬27°07′—29°05′,东西宽171千米,南北长219千米,生产面积为11.7万公顷,年产量13.9万吨,海拔高度为400米—1200米。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产品品质特点:梵净山绿茶品质特点:高端绿茶(翠峰)感官品质:外形扁直光滑,色泽翠绿、匀整,嫩香持久,滋味鲜醇、回甘,汤色嫩绿、清澈,叶底嫩匀、明亮。大宗绿茶感官品质:外形卷曲或珠形、针形,嫩绿油润,香高持久,滋味鲜爽,汤色嫩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理化品质:符合梵净山茶品牌综合标准体系要求。2、梵净山红茶品质特点:感官品质:外形条索细紧、乌润、显金豪,甜香显、稍带花香,滋味甜醇,汤色红亮,细嫩显芽。理化品质:符合梵净山茶品牌综合标准体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