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华谷尖
天华谷尖,安徽省太湖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天华谷尖形似稻谷,滋味鲜爽、醇厚,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匀整明亮。理化指标。水浸出物≥38%。
2015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天华谷尖”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天华谷尖历史渊源
安徽省太湖县产茶历史悠久,明清年间所产“芽茶”被列入户部贡品。
1986年4月,太湖县政府经反复研制,恢复创制“天华谷尖”。
天华谷尖产品特点
天华谷尖形似稻谷,滋味鲜爽、醇厚,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匀整明亮。理化指标:水浸出物≥38%。
天华谷尖产地环境
太湖县气候四季分明,具有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受西北内陆气流控制,气温较低;夏季受东南海洋气流影响,炎热潮湿。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日照1937.7小时,无霜期249天,年平均降雨量1368.4毫米。
太湖县属皖西南丘陵低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县城西北面为重峦迭嶂的大别山余脉,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山峰有将军山、桐山、山尖寨、六省坡、天华尖、芙蓉寨等16座,其中以将军山最高,海拔1109米,是皖鄂两省的天然屏障;东南部除香茗耸秀、泊湖蓄美之外,大都为丘陵平畈交错之地。全县山地1242.41平方公里,占61.18%;丘陵490.27平方公里占24.14%;平原77.37平方公里,占3.83%,适宜种植茶树。
天华谷尖产品荣誉
2015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天华谷尖”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天华谷尖地理标志
安徽省太湖县天华镇、刘畈乡、弥陀镇、北中镇、百里乡、牛镇镇、汤泉乡、寺前镇、晋熙镇、城西乡共10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品种
地方群体品种及适制天华谷尖的茶树品种。
立地条件
海拔400米以上,土壤类型为棕壤、黄棕壤。有机质含量丰富,pH值4.5至5.5。
栽培管理
育苗:采用无性繁殖育苗。
栽植:栽植密度每公顷≤7.5万株。
肥培管理:每年施腐熟的农家肥,每公顷≥30000千克或饼肥≥1500千克。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采摘
3月下旬至4月上旬,采摘单芽及一芽一叶鲜叶。
加工工艺要点
工艺流程:鲜叶摊放—杀青—理条—烘焙。
鲜叶摊放。鲜叶摊放于阴凉通风处,摊放时间4至6小时,含水率约为70%左右时杀青。
杀青。温度120至140℃,杀青叶以手握成团松手后散开,叶色变暗,光泽消失,稍带扎手感,但不能焦边为度。
烘焙。分初烘和复烘,初烘温度100至120℃。复烘温度80至100℃,复烘后含水量在5%左右。
质量特色
感官特色。
形似稻谷,滋味鲜爽、醇厚,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匀整明亮。
理化指标。
水浸出物≥38%。
安全及其它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它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天华谷尖(南阳谷尖)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安徽省太湖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天华谷尖(南阳谷尖)的检测机构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天华谷尖补充介绍
天华谷尖茶
天华谷尖茶是一种特级炒青绿茶。色泽翠绿光润,条索紧细圆直,锋苗显露,汤色黄绿清澈,叶底匀嫩整齐,滋味醇和鲜爽,香气清高持久,余香满口,回味隽永。具有生津止渴、提神爽气之功效,兼有疗疾健美之功。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饮后,挥毫提诗赞美:“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1987年被茶叶学会和省农业厅评为省级名茶,1989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部级名茶。
太湖县产茶历史悠久,明、清年间所产芽叶列入户部贡品,其时出产的“南阳谷尖”享誉皖西南。一九八六年四月,在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亲临指导下,发掘历史名茶“南阳谷尖”,采用特殊工艺创制而成,易名为“天华谷尖”。“天”意为山之高,“华”意为物之精,“谷”喻茶形又指时令谷雨。其原料采制和制作工艺非常考究,形似稻谷,色泽翠绿,香气高长,汤色碧绿,滋味鲜爽,叶底匀整嫩绿明亮,以味道浓厚、持久耐泡而著称。
“天华谷尖”自87年恢复生产以来,87-88连续两年经省茶学会评为全省名茶,89年被农业部评为部优名茶,98年经省农业厅复评为省何必农产品,并多次在国际、国内茶叶博览会上获金奖,2002年3月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定为绿色食品茶,2002年底被安徽省政府授予安徽名牌产品,2000-2002年连续3年通过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认定为营养、安全、无公害农产品。
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曾饮“天华谷尖”茶盛赞其“色碧、香清而味永”,实乃茶之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