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试茶么 > 茶叶知识 > 茶戏

茶戏

它是什么?茶戏是戏曲剧种。
内容概述:
茶戏

九江采茶戏,原名茶灯戏,俗称茶戏,进入半班形式后称采茶戏。是一种江西省的传统戏剧。明末清初,广泛流传于九江县内及九江府辖各县,故名九江采茶戏。 曲分南河、北河两个流派,本剧为流传九江县一带的南河派采茶戏。声腔分为平板、花腔、汉腔、杂腔、曲牌等五大类。原演出时,不用弓弦乐器伴奏,而以打击乐,乐手居台中天幕前而坐,演员在乐队前台演唱,众人后台帮腔。

曲目

此时的赣北采茶,不仅能演出"三小戏"如《种麦》、《磨豆腐》、《攀笋》、《瞧相》等,而且还能演出人物不多,剧情较简单的整本戏如《和情记》、《菜刀记》等。清道光年间,黄梅采茶进入"半班"阶段,在原七人基础上又增老生、老旦和花脸三个角色,俗称"七唱三打"。第一届小戏艺术节中,九江市文化局选送的九江采茶戏《玉锣情》生动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变化及亲情故事,又一次夺得了艺术节的银奖。

起源

茶戏赣北九江地区与湖北黄梅仅一江之隔,武宁北部亦与湖北通山、阳新等县毗邻,湖北劳动人民来武宁垦荒者不计其数。
由于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等原因,经常有大批逃荒流人来到江西谋生,据清《黄梅县志》载:乾隆三十九年(1774),湖北黄梅"洪水横溢,江堤尽溃,灾民众出。"黄梅采茶戏"三脚班"艺人随着逃荒艺人进入赣北地区,带来《讨学钱》、《子才打赌》、《卖大布》、《逃水荒》等剧目。各地灯戏与茶灯戏,纷纷吸收黄梅采茶戏的剧目和曲调,促使赣北采茶走向成熟,形成各自独立的采茶剧种。曲调以黄梅采茶的"下河调"为主调,它由上下两句构成,简便通俗,旋律优美,清代乐平人何元炳《采茶曲》诗云:"拣得新茶(春季采摘的头几批鲜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其演出体制也受黄梅采茶戏"三脚班"的影响,黄梅采茶的所谓"三脚班",实则是七人规模,即二旦、一生、一丑四个演员,加上三个乐手,俗称"七子班"。
©试茶么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4339号 在线联系